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四節 老 舍

字體:16+-

內容提要

老舍真正開始他的創作生涯是從1924年赴英講學到1929年夏返國之前,此間完成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對文化批判與對民族性問題的反思和剖析初現端倪。1929年老舍離英返國途中在新加坡期間,寫作又一部長篇《小坡的生日》,表現作者對被壓迫民族的深切同情和“聯合世界上弱小民族共同奮鬥”的希望。回國後到抗戰爆發前,創作五部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和《文博士》,三個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和《哈藻集》。從抗戰爆發到新中國成立,是老舍創作的又一階段。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中篇小說集《月牙集》,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微神集》等。新中國成立後,老舍創作了長篇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以清末民族衰落、列強入侵和人民抗爭為大背景,展開了國難、家殤和民族衰落的三重悲劇。

老舍主要以小說創作蜚聲文壇,縱觀老舍的長、中、短篇小說創作,可以看到,他對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對城市市民階層、市民性格的藝術表現。老舍擅長掃描市民階層的精神文化現象。他不隻記述個別人物的痛苦遭遇,而且還尖銳地提出城市貧民擺脫悲慘命運的課題。在老舍的小說中,有一個基本主題,就是在執著於對國民劣根性的揭露,對民族傳統文化反思、批判的同時,還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尤其是中後期作品政治意識日趨激進,更進一步表現了國民的覺醒與抗爭。

老舍的小說“北京味兒”很濃,他常以北京這座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曆史名城作為反映生活的基地,描述北平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現他們在獨特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心理心態,從具體的生活場景到人物的言行舉止,都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還是一位著名的幽默作家。他所受的平民社會的市井氣息、皇城帝都文化氛圍的熏陶,與從母親那裏得來的遺傳以及英國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響,結合在一起,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種最適宜的、內涵豐富的、獨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