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20世紀30年代,大上海都市文化畸形發展,催生了以批判都市文明為主要任務的左翼作家群以及順應廣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此外也出現了第三大作家群體,他們出沒於喧囂**的十裏洋場,盡情享受現代都市物質和商業文明,同時又受西方現代藝術尤其是電影的熏陶,具有鮮明的文學先鋒意識。由於他們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覺派”的影響,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新感覺派”小說家。
20世紀30年代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是施蟄存、劉呐鷗、穆時英,此外還有黑嬰、徐霞村和葉靈鳳等。施蟄存是此派小說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家,小說集有《將軍底頭》《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等,他真正自覺地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進行創作。劉呐鷗是此派小說的開山作家,其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采用與現代都市生活快速節奏相適應的跳躍手法、意識流手法,描寫上海這個大都市的現代“風景”的。穆時英獲得“中國新感覺派聖手”的稱號,其小說集《公墓》和《白金的女體塑像》,對畸形都市風景的描繪中,也流露出不無欣賞的心態。
作為一個流派,他們的創作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色與傾向。從題材上看,新感覺派小說表現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態人情,並側重展現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從而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在藝術表現上,引進多種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結構、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麵有所創新。在人物刻畫上,新感覺派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注重開掘和表現潛意識和變態心理。
新感覺派小說是30年代海派文學中一個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進了現代都市文學的發展,而且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方法。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弊病:第一,對二重人格的描寫上,不是從生活出發,而是從弗洛伊德學說出發,教條主義地把人物弗洛伊德主義化。第二,劉呐鷗、穆時英的一些作品在暴露大都市資產階級男女的荒**、墮落時,同時流露出對這種腐朽生活方式的留戀、欣賞,表現出作家主體精神的某種頹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