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三節 臧克家 田間

字體:16+-

內容提要

臧克家的詩歌創作,在形式上受到新月派的很大影響,盡管他並不直接表現工農革命鬥爭,但對下層人民卻表現了極大的同情,在堅持現實主義精神這一點上,他與中國詩歌會的詩人確有相通之處。1933年,臧克家第一本詩集《烙印》出版,引起文壇注目的是詩人自稱的“堅韌主義”:嚴肅地正對現實生活中的險惡苦難,並帶著倔強的精神,沉著而有鋒棱地去迎接磨難。這種“堅韌主義”顯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與中國農民的深刻聯係,由此形成了“不肯粉飾現實,也不肯逃避現實”的清醒現實主義精神。臧克家甚至在寫詩的態度上也是農民式的:認真而執著地提倡“苦吟”,老老實實、苦心孤詣地去捕捉每一個意象,尋找、錘煉每一個字句,頑強地追求著“深刻到家,深刻到淺易的程度”的藝術境界。在抗戰後的民主浪潮中,臧克家又以《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集子裏的政治諷刺詩,充滿了對現實的憤怒與抗爭。

田間17歲左右到上海開始寫詩,1935年,還不到20歲的他就已經出版了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前者描寫工人、農民、兵士等受苦者的命運,呼喚民眾的覺醒,情感真切;後者是一曲憂鬱的中國農村的牧歌,帶著村野的粗獷和泥土的芬芳。他的詩富有生活的氣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青年戰鬥的情緒和呼聲。抗戰以後,田間投入了戰爭,而且還發動了街頭詩運動。聞一多稱譽田間是“時代的鼓手”,指出田間詩的特點是“質樸、幹脆、真誠”。

教學建議

1.體味臧克家詩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與“苦吟”的特色。

2.田間“鼓點式”的詩行排列,省略了大量的敘述,使詩意的運動變成了從意象到意象的跳躍,因而意象的形象性更加凸現,這種手法概括力強,有利於表現宏偉壯觀的場麵。閱讀詩作,認真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