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魯迅的名字與雜文緊緊聯係在一起。雜文有著悠久的曆史,但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侵入高尚的文學樓台”,實際從魯迅開始的。魯迅在其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歲月裏,傾注了大部分心血與生命致力於雜文創作,為後人留下了《墳》《熱風》《而已集》《三閑集》等16本雜文集,共650多篇。
魯迅雜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史詩,它不僅藝術地記錄了魯迅自身思想發展的曆程,而且幾乎用編年體方式真實反映了20世紀初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發展曆程和思想鬥爭的曆史。魯迅在觀察、分析、表現中國的曆史進程時,特別注重對封建思想文化體係的整體批判與否定。魯迅雜文反封建的獨到深刻之處在於,它抓住封建文化思想體係的老根——“倫常”,窮追猛打,多麵出擊,揭露它奴役、吃人的本質。
魯迅雜文不僅有著深刻的史詩價值,也有著巨大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魯迅雜文的美學特征和藝術特色是與魯迅本人的獨特思維方式和個性緊密相連的,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形象性。魯迅雜文“展示了活的人間相”。不論是種種曆史事件、各色社會現象,還是不同人物風情,在魯迅筆下都能展現為動人的藝術畫麵,這是魯迅出色運用藝術想象的結果。第二,情感性。魯迅的每一篇雜文,都浸透了他是非愛憎的強烈感情,理情交融,相得益彰。第三,隱曲性。在雜文內在機製即構思布局上,魯迅善於借古喻今、托物言誌。雜文外在表象的隱曲性,表現為語言的模糊性、暗示性。
教學建議
1.魯迅雜文大都是針對其所處時代的文化批評與文明批評,有強烈的批判性和“反常規”特征,對讀者的思維習慣構成挑戰,再加時代的隔膜,很難理解作品所蘊涵的深刻的思想與反叛精神。對魯迅雜文存在的意義予以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