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三節 林語堂

字體:16+-

內容提要

五四運動時期,作為“語絲派”主將之一的林語堂,其散文浮躁淩厲,熱烈明快,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並重,有較強的戰鬥性。大革命失敗後,他先後創辦了《論語》半月刊、《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對晚明公安竟陵派的“性靈”論格外推崇,大力宣揚以幽默、閑適、性靈為主調的文學主張,倡導“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創作。

從“語絲”分化出來後,林語堂已失當年“叛徒”的辛辣與火氣,多以“隱士”的姿態與現實拉開距離,取材廣博駁雜,文風飄逸空靈,語言幽默文雅,其作品讀來如良朋舊話、小憩談天,被譽為“娓語體”。繼周作人之後,林語堂成為三十年代以“論語派”為核心的閑適散文創作的一代宗師,但其“不介入”的態度卻遭到以魯迅為代表的“鬥士”派的激烈批評。

教學建議

1.閱讀評論摘要1、2、3,把握林語堂小品文理論的主要內容。

2.細讀《秋天的況味》,結合評論摘要4、5,分析林語堂散文的藝術風格。

3.對拓展練習2展開討論。

精讀作品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憶狗肉將軍》《論小品文筆調》

評論摘要

1.從“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內涵來看,它包含兩個方麵:一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對創作主體“自我”的要求,即“我”對“自我”的要求。散文本是抒寫自我情感的文體,這裏用“中心”予以強調,就有它的特指性和特定含義,那就是相對“社會”而言,這樣就把散文中的“我”和“社會”相對立,導致絕對化、抽象化和唯一化;二是“以閑適為格調”,這是審美追求,這種追求用“格調”來指稱,說明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以自我為中心”創造出來的一種審美方式和理想形式。兩個含義,目的隻有一個:以此調整處理散文和社會的關係,把散文和社會分離,或把自我淩駕於社會之上。這種分離和淩駕,可借用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姆在他的論著《逃避自由》中創造的一句俗語、即“個人化”來形容。佛洛姆在這本論著中闡述道:人類一旦來到人世間就和大自然及社會有著密切的原始關係,是世界的一部分。當人們開始“日漸脫離原始關係的‘脫穎’過程——我們稱此過程為‘個人化’”。“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正是要使散文日漸脫離社會,實現其“個人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