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京派散文,雖然是個地域概念,但卻涵蓋了20世紀30年代美學追求相近的一批散文創作群體。他們在動**社會與畸形都市文明的擠壓下,對鄉土中國產生了別樣的依戀,並努力用散文營構一個空靈雋永的藝術世界以與嚴酷現實相抗衡;他們剔除了傳統散文一味“說理”“言誌”“感傷”“敘事”的流弊,執著於散文抒情表意功能的強化,專注於散文文體本身的藝術革新。代表作家有何其芳、李廣田、沈從文、吳伯簫、師陀等。其中,尤以何其芳的散文集《畫夢錄》成就最高。
《畫夢錄》精致穠麗,淒豔迷離,是“獨語體”散文的典範。他將自己瞬間的感覺用奇特的意象拚裝組合,形成幻美而荒涼的心靈世界,靜心聆聽靈魂的寂寞、苦悶與追求。撲朔迷離的意象、奇特詭異的想象、濃鬱的詩情營造出一種深邃的“畫夢”意境,頗有晚唐詩詞的韻致。李廣田的散文不擅精雕細刻,卻能在素樸中見情思,在記敘中釀造醇厚的鄉村情韻,代表作為《畫廊集》。沈從文多以湘西村落為散文題材,長於山水景物、風土人情的描寫,往往以“鄉下人”的眼光審視普通人的命運,《湘西散記》為這一時期代表作品。吳伯簫文筆沉著,鄉土氣息濃重,代表名篇有《山屋》《馬》《羽書》等。師陀的散文淳厚、哀婉,曾結集出版《黃花苔》《江湖集》等。此外,立足上海的麗尼、陸蠡依其創作風格也可歸入京派散文的行列。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散文創作上與京派遙相呼應的,還有上海的“開明”派作家,如夏丏尊、豐子愷、葉聖陶等。他們大多曾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後又隨人事變遷赴上海,圍繞“立達學園”以及“開明書店”,形成一個誌趣同投、風格相近的同人組織。“開明派”多以湖光山色和日常起居為題,與現實政治保持一定距離,但又與幽默小品及京派散文“超遠政治”的精英意識相異,擁著強烈的平民色彩。他們秉持“五四”以來的啟蒙精神,希冀以文學教育來健全人格、服務社會,文風疏淡平樸、結構縝密完整、語言明白如話,不少作品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