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一章 小 說

字體:16+-

第一節 概 述

內容提要

盡管曾出現短暫的、區域性的停滯甚至倒退,但戰爭並沒有阻止20世紀40年代小說的現代化進程。

就區域分布來看,國統區小說主要致力於對黑暗現實的深刻揭露,有對世態人情的尖銳諷刺,有對鄉村故土的深沉反思,也有對人生命運的執著探索;淪陷區小說在政治高壓和市場需求下,由啟蒙救亡轉移到對日常生活的關注,通俗文學應市民精神的勃興而空前繁榮,呈現雅俗合流的趨向;解放區小說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政策影響下自覺成為革命鬥爭的一部分,以“光明的讚歌”為主調,著力凸顯民眾堅毅剛強的民族品格,形成昂揚激越的審美格調,盡管也曾出現一些觸犯“常規”另類作品,如《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丁玲)、《麗萍的煩惱》(莫耶)等。

就發展階段來看:抗戰初期的小說創作大多篇製短小,形式通俗,主要以前線的英雄戰事和後方的新人新事為敘述對象,如姚雪垠的《差半車麥秸》、丘東平的《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蕭乾的《劉粹剛之死》。進入相持階段後,作家以較為平和的心態對戰爭有了更為深入的生命體驗和理性認識,除湧現出《華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館裏》《小二黑結婚》《荷花澱》等優秀短篇小說外,中長篇小說在數量和質量上更是大幅度提升,進入多元發展的繁盛時代。國統區有茅盾的《腐蝕》、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沙汀的《淘金記》、沈從文的《長河》、蕭紅的《呼蘭河傳》、林語堂的《京華煙雲》、錢鍾書的《圍城》、馮至的《伍子胥》,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淪陷區及“孤島”有張愛玲的《金鎖記》、蘇青的《結婚十年》、徐訏的《風蕭蕭》;解放區也在《講話》精神指引下創作出《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丁玲)、《暴風驟雨》(周立波)、《呂梁英雄傳》(馬烽、西戎)等長篇小說。盡管由於政治情境、生命體驗的不同,這些作品或以階級、民族為本位,或以人類、個體為本位,在敘事方式與審美取向上呈現出“英雄主義”與“非英雄主義”“戲劇化”與“反戲劇化”的巨大差異,但卻共同表現了作家對於戰爭的獨特體驗,展現了戰火之下中華民族的生存境遇。在曆經20年代的開創期,30年代的規範期,中國現代小說終於在40年代迎來多元繁盛的格局,並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尺度內保持了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