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三節 張愛玲

字體:16+-

內容提要

張愛玲成名於20世紀40年代上海淪陷區。她出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深受傳統文化特別是古典文學的熏染;上海教會學校和香港大學的教育經曆,又賦予她現代的曆史觀念和文化觀念。特殊的家庭背景、多元的文化資源為其古今雜錯、華洋交雜的新小說文體的誕生提供了可能。1943年5月,張愛玲以《沉香屑第一爐香》贏得文壇矚目,隨後又發表《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心經》《茉莉香片》《封鎖》《花凋》《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十六篇小說,後收入小說集《傳奇》。此間,張愛玲還出版了散文集《流言》。上海解放後曾發表長篇小說《十八春》、中篇小說《小艾》。1952年赴港,創作小說《秧歌》《赤地之戀》,後遷居美國。

張愛玲小說在以啟蒙話語和革命話語為主流的現代文學語境中是特立獨行的:第一,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和女性感受,打破“五四”以來“女性個性解放”的神話模式。在男女情欲這一世俗題材上深入開掘了女性的痛苦體驗和悲劇命運,展現了物欲對正常人性的傾軋、異化。第二,豐富繁多的意象和細膩深入的心理描寫(特別是對人物潛意識和變態心理的描寫),顯現出對現代派文學的借鑒吸收。第三,語言優美流暢,富有古典韻味;敘述方式有明顯的傳統小說敘事的痕跡;物質生活場景的細節描寫再現《紅樓夢》的神韻。第四,對物質世界的極盡留戀與對人生終極的無盡失望相並存,充斥著荒涼的末世意識。

教學建議

1.細讀《金鎖記》,重點分析“月亮”“鏡子”意象。

2.就拓展練習2展開討論。

3.就張愛玲《金鎖記》,寫一份一課時教案。

精讀作品

張愛玲:《金鎖記》《沉香屑第一爐香》

評論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