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魯迅一生的思想曆程和創作道路,大致可以分為如下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留日期間,思想上強調“個人的自大”與“尊個性而張精神”,創作上呈現出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氣質。第二階段,五四時期,魯迅的思想與創作有這樣的特征:在理性上認同“進化論”的價值觀,在個體經驗上卻有著濃重的“輪回”,即認為曆史不但沒進化,反而是由“一次次循環構成”;創作在走向“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同時,更汲取了西方多種創作方法和技巧,顯示出他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魯迅思想“左傾”,作品主要是雜文。在魯迅經曆的這些不同階段,又有其一貫的精神脈絡和基本特征:“立人”與“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曆史中間物的觀念和文學創作上不拘一格,超越傳統的藝術生命力。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創作三部短篇小說集,分別為:《呐喊》(1923)、《彷徨》(1926)和《故事新編》(1936)。
《呐喊》和《彷徨》的主題:第一,揭露和控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熱情歌頌反封建的戰士。第二,形象地總結了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第三,對舊中國農民命運的形象反映。第四,深刻地描繪各類知識分子的形象。藝術特點:第一,塑造人物時,采取“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的典型化手法。第二,藝術上多姿多彩。第三,結構形式豐富多樣。第四,語言以口語為基礎,吸取有生命的古代漢語,具有簡潔、洗練、生動、峭拔的特點。
《故事新編》的主題:第一,對中國傳統文化、曆史的反思和解構,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無意義性,表達了魯迅對中國原典文化的呼喚。第二,把曆史人物、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神性世俗化,表現了他們悲劇性的存在。目的是要在曆史與現實之間發現相似性,發現曆史、現實和未來的荒謬性。藝術特點:以反邏輯、非現實、超曆史的思維解構曆史和文化,創作新的曆史預言;大量使用西方現代創作手法,誇張,變形,解構;語言的幽默、精練與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