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二節 艾青與七月詩派

字體:16+-

內容提要

艾青不僅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詩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成就卓越的開拓者和建設者。他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對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予以了成功綜合和有力推進,對國統區的左翼詩人以及七月詩派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30年代初,雖已走出“嚐試期”但仍多元駁雜的詩歌現狀為艾青詩歌的整合與突破提供了契機。1933年,艾青以《大堰河——我的保姆》正式登上詩壇,詩歌情感沉鬱而激憤,既體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又吸納借鑒了西方現代詩派的創作技法。

抗日戰爭爆發後,詩人在救亡激流中迎來了創作高峰。短短幾年,先後出版了《北方》《向太陽》《他死在第二次》《曠野》《火把》等詩集,為中國新詩貢獻了以“土地”和“太陽”為核心的經典意象群。皖南事變後,艾青奔赴延安,在《講話》精神指引下,積極投身工農兵生活,寫有《獻給鄉村的詩》《黎明的通知》等大量詩作,但詩歌整體質量較前期有所下降,部分作品情感單薄,顯得浮泛淺白。

艾青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第一,在成功塑造的“現代中國”這一宏大形象的同時,也成功塑造了一個感情豐富、頗富個性的抒情主體形象,將個人的憂鬱氣質與民族苦難意識完美融合,避免了一般左翼詩歌的概念化與公式化。第二,廣泛吸納了象征派等現代主義文藝所創造的現代性感受和表現方式,不僅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糾正了左翼詩歌直白淺顯的寫實和浪漫浮躁的叫囂,而且達到了中國象征派、現代派純詩所無法企及的思想境界,意象深沉凝重,詩風明朗質樸。第三,對自由詩體大力推崇,並以成功的創作實踐將自由體詩歌提高到一個成熟的境界。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理論是七月詩派的精神內核,而艾青的詩作則是七月詩派的創作旗幟,艾青的詩歌與胡風的理論相互印證,共同推進影響了七月詩派的形成和發展,成為抗戰時期存在最久、影響最大的詩歌流派。七月詩派以《七月》《七月詩刊》《希望》以及《詩墾地》等雜誌為藝術陣地,主要成員包括鄒荻帆、阿壟、魯藜、綠原、彭燕郊、冀汸、曾卓、牛漢、羅洛、化鐵、胡征、蘆甸以及田間等。其詩歌以現實主義傳統為旗幟,用飽滿的熱情擁抱生活,直接用詩投入實際的鬥爭,具有深重的憂患感、強烈的現實性和濃鬱的戰鬥色彩。詩作的基本特征為:第一,承繼普羅詩歌以來的現實主義詩歌的戰鬥傳統,強調詩歌的時代精神和革命傾向,注重詩人的純潔性和詩歌的嚴肅性。第二,具有鮮明的主體抒情性,注重用個體的情感力量來傳達時代和民族情緒,追求客觀現實的真實性與主觀抒情的真摯性的完美統一。第三,多寫自由詩,又以政治抒情詩為主,在磅礴雄渾的革命現實主義風格中展現詩人的個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