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 述
內容提要
抗日烽火映照下,戲劇,包括五四時期舶來的話劇,在第三個十年由劇場走向了廣場,獲得空前廣闊的發展空間,大體經曆了從宣傳劇到曆史劇和世俗生活劇再到諷刺喜劇的轉變。
抗戰初期,通俗易懂且極具宣傳鼓動性的戲劇形式如街頭劇、活報劇、茶館劇、朗誦劇、遊行劇盛行一時。這些劇作大多是服務於現實鬥爭的急就章,劇情簡單,語言粗糙,演出方式簡陋,且有概念化和公式化的傾向,但有很強的鼓動性和宣傳性,其中街頭短劇《三江好》《最後一計》《放下你的鞭子》曾轟動一時,被合稱為“好一記鞭子”。
進入抗日相持階段後,社會生活由非常狀態過渡到正常狀態,盲目狂熱的抗戰熱情逐步消退,意識形態領域的控製和鬥爭大大加強,現實戰爭題材不再居於主導地位,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對曆史文化的挖掘成為大後方和“孤島”戲劇取材的兩大趨向。對世俗生活的關注,使得普通人(包括知識分子)的生命價值在戰爭背景下得以確認,主人公往往由平凡真實且存在某些弱點的普通人來承擔,代表劇作主要有夏衍的《芳草天涯》《法西斯細菌》、宋之的的《祖國在呼喚》、陳白塵的《歲寒圖》、袁俊的《萬世師表》、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等。標誌抗戰史劇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品,除郭沫若的《屈原》、陽翰笙的《天國春秋》外,還有於伶的《大明英烈傳》、歐陽予倩的《桃花扇》以及阿英的三大南明史劇(《碧血花》《海國英雄》《楊娥傳》)等。這些劇作大都取材於時局動**、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具有高度的時代性、現實性和政治化特征。抗戰後期及解放戰爭時期,諷刺性喜劇的創作達到高峰。代表劇作有陳白塵的《升官圖》、吳祖光的《捉鬼記》、宋之的的《群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