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夏衍在雜文、報告文學、戲劇、電影、小說、文藝批評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但主要成就還是集中在話劇創作。以1937年春創作的《上海屋簷下》為分界點,其話劇可分兩期:前期創作大多取材曆史,但過於片麵強調政治傾向,劇中人物有時代傳聲筒的特征,代表劇作有《秋瑾傳》《賽金花》。後期則轉向現實生活,強化了對人物性格、內心活動的刻畫和描繪,作品有《一年間》《心防》《法西斯細菌》《芳草天涯》等。
《上海屋簷下》標誌著夏衍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的巨大成功。它在敘事模式上延續了胡適—曹禺所熟用的“家庭—社會”模式,將五戶人家並置於一個場景,憑借結構主線、副線的巧妙安排,使情節相互纏繞卻線條分明,最終以底層家庭的橫截麵描述完成了對社會文本的宏大敘事。
夏衍的劇作,特別是後期創作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取材於平凡瑣事,從一個很小的角度,來反映當前嚴酷的現實,真實再現生活本色;第二,注重心理表現和內心刻畫,利用細節描寫和環境渲染來烘托人物心境,以情感衝突的加強來淡化外部情節的描述;第三,語言質樸洗練,間有幽默和嘲諷,卻蘊含了沉鬱複雜的情感,類似於契訶夫的“含淚的笑”;第四,藝術結構獨具匠心,呈現出散文化特征。劇本多線索縱向推進,同時又有橫線相連,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既明快集中,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教學建議
1.閱讀評論摘要1、2、3,把握抗戰劇作的藝術特點。
2.閱讀評論摘要4及相關資料,分析《上海屋簷下》獨特的戲劇結構。
3.就拓展練習1展開討論。
精讀作品
夏衍:《上海屋簷下》《芳草天涯》
評論摘要
1.夏衍的許多劇本成功地協調了內部和外部的衝突。他所遵循的布局原則首先是,以人物心理衝突作為貫穿全劇的線索來銜接各個外部情節,注重情緒上的而非事件上的一脈相承,依靠心理活動上的銜接使外部情節形散而情不散,或者外散而內不散。……其次,劇作家盡力強化劇中人思想情感上的衝突使之構成全劇的核心部分,而對外部情節衝突則盡量加以淡化,不過多地加以展開,或幹脆推到幕後,作暗場處理。……夏衍摒棄了人為的戲劇化,竭力真實而準確地表現平凡實在的日常生活。他在劇本中較多運用了適合流露人物心理的編劇技巧,如用行為細節來暗示心理,在停頓、對話裏蘊含豐富的心理內涵,以及用環境氣氛渲染人物心境等,這些手法的恰當運用賦予他的作品以樸實自然的藝術風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