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四編 工農兵文學

字體:16+-

總 論

內容提要

所謂工農兵文學即工農兵文學運動、工農兵文學思潮。始自1942年,終至1976年,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2年至1948年為其奠基成形期。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趙樹理的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的發表,標誌著工農兵文學在理論形態與創作形態上的正式完成。1948年,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的發表及其後的作品獲“斯大林文藝獎”,標誌著工農兵文學在20世紀40年代初,經過了對王實味、蕭軍、丁玲等人文藝思想及其創作的政治化批判後,在創作上占據了主流與統治位置。工農兵文學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趙樹理為代表的民間寫作及對其的政治化接受;孫犁為代表的延續五四“人的文學”主題價值脈係的寫作及對其的政治化接受;《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暴風驟雨》為代表的根據地文學形態的寫作。

第二階段:1949年至1959年為其發展**期。

其**的標誌,就是1959年前後的長篇小說創作**,如《創業史》《紅旗譜》《紅岩》《青春之歌》《紅日》等作為工農兵文學經典作品的發表。在這期間,對胡風、丁玲等在思想上、組織上的清除,對1956年百花時代文藝思想、文藝創作的批判,對趙樹理、孫犁文學創作的實際否定,標誌著根據地文學形態在排他性中成為工農兵文學的經典形態並達到高度的成熟。

第三階段:1960年至1965年為其下滑階段。

其標誌是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領域,優秀作品的數量銳減,質量嚴重下滑,說明工農兵文學生機與活力的衰退。

第四階段:1966年至1976年,終結階段。

這一期間,八個“樣板戲”及《金光大道》將工農兵文學的主要美學特征推向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