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文學研究會在它的成立宣言中強調文學與人生的關係,後起的創造社打出“為藝術”的旗幟與文學研究會抗衡,曆來人們便將文學研究會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的一派。盡管文學研究會是一個非流派的作家同業公會性質的團體,而“為人生”的概念也遠不能作為一個藝術概念指稱文學研究會的整體特征;但是,在文學研究會作家中,有比較多的作家的確是帶著對人生與社會問題的現實關注進行寫作的。將人生寫實小說推向深入的主要作家有葉紹鈞。他的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校長》《城中》等,以中小學教員為描寫對象的占相當大的比例,這些小說一方麵以不留情麵的冷雋剖析處於“溫飽”階層的小知識分子卑瑣而無奈的灰色人生;另一方麵又深刻地揭示出中國的黑暗政治和社會混亂是教育處於委瑣狀態的根本原因。《倪煥之》是他僅有的長篇小說,卻是新文學早期最成熟的長篇小說之一。葉紹鈞的小說冷峻、樸素、謹嚴,體現著典型的現實主義特征。另有許地山、王統照等的創作。
教學建議
1.許地山前期作品的宗教氛圍相當濃厚,有評論稱為“以佛眼看世界”。結合評論摘要及索引文章分組討論,發表各自的看法。
2.就葉紹鈞《潘先生在難中》,寫一份一課時的教案。
3.精讀作品,掌握本時期短篇小說從結構、人物、敘述角度與技巧等方麵向“現代化”轉換的表現。
精讀作品
葉紹鈞:《潘先生在難中》《多收了三五鬥》
許地山:《綴網勞蛛》《春桃》
王統照:《山雨》
評論摘要
1.這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刊於1925年1月《小說月報》第十六卷第一號,是作者打破以往在相對平穩的環境中展示知識分子灰色心理的作法,而在一個動**的時世中淋漓盡致地揭示知識分子的複雜心靈的力作。小學教員潘先生聞說軍閥開戰,攜妻帶子匆惶逃往上海。又擔心教育局長斥他臨難脫逃、玩忽職守,隻身返回故鄉。處處風聲鶴唳,他便到外國人辦的紅十字會領取會旗、會徽,掛在家門上、胸襟上。這還覺得不保險,一聽戰事危急,就慌忙躲進紅十字會的紅房子裏。戰事停息後,人們推舉他書寫歡迎凱旋軍閥的彩牌坊條幅,他大書“功高嶽牧”“威鎮東南”“德隆恩溥”,終覺違心,眼前閃出拉伕、開炮、燒房屋、**婦女和菜色男女、腐爛屍體的殘酷鏡頭。小說固然從一個“小人物”的倉皇逃難中反映江浙軍閥戰爭的荼毒生靈,但這些已退居背景的地位了,它更為重要的成就是極為充分地剖示了小市民知識分子的委瑣自私的靈魂。潘先生的靈魂內核是利己主義,他逃而複歸,歸而營窟,甚至他在戰爭初息便為軍閥歌功頌德,無不是為了身家性命,象征地說,是為了他逃難擠火車時排成長蛇陣的一隻黑漆皮箱和老少四口的苟且安全。小說把戰禍和逃難者的心理渾然一體地交織起來,不是孤立地寫逃難,也不是靜止地寫心理,而是隨戰訊的張弛,寫人物的心波百折,從而深刻地展示了一個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倉皇、猶豫、動搖、**的諸多心理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