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五節 浪漫抒情派小說

字體:16+-

內容提要

浪漫抒情派小說是指前期創造社和與之相近的其他社團的一些小說家的創作,代表作家首推鬱達夫,另有郭沫若、張資平、廬隱、倪貽德和陶晶孫等。藝術表現上有一些共同的美學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小說文體,表現在:第一,側重自我表現、主觀色彩濃厚。真實地**作者一己的內心,在經曆、氣質、個性上完成自我文學形象,進行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乃至自我贖罪。第二,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寫,側重宣泄、表現作家的情緒、感受、心境、心態(特別是變態性心理和肉欲苦惱),以此作為結構小說的線索,因此這類小說又被稱為“情緒小說”“情調小說”等。從而突破了傳統小說以事件情節為結構的框架,實現了從“情節小說”向“情緒小說”的演變,顯示了浪漫抒情小說根本的特征:散文化和詩化的傾向。第三,在創作方法上,這類小說以浪漫主義為主,同時兼采某些現代主義技巧。受弗洛伊德泛性學說的影響,不少作品寫夢、寫潛意識。一些小說接受德國表現派的文學主張,不是反映外部客觀生活,而是著力表現作者主觀品性氣質,認為藝術不是再現,而是“表現”。第四,浪漫抒情派小說是五四文學中最明顯受西方文學影響的文學現象。法國詩人果爾蒙的田園詩、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詠歎大自然的詩篇、俄國浪漫詩人普希金以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詩作,都在這派作家中激起回應。他們受西方文學和日本文學的影響是廣泛而駁雜的。

教學建議

1.《莎菲女士的日記》被譽為“女性的《沉淪》”,但性別的差異使兩位作家對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狀態及內心活動的展示有著明顯的差異。對這種差異的探究與追索,使我們看到了男性意識與女性意識對“寫作”的潛在影響。看到了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在審視社會人生時的不同特性。這種對“性別”的觀照為我們理解文本又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有利於我們把握作者的內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