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四節 革命樣板戲

字體:16+-

內容提要

革命樣板戲最初主要是指盛行於“**”始終的八部作品:京劇現代戲《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其後,“**”時期的京劇現代戲《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也被稱作樣板戲。樣板戲的創作宗旨是,“塑造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任務”,其在作品中的實現手段是“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麵人物,在正麵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創作組織原則是“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結合”創作方式。

革命樣板戲何以將工農兵文學中“文藝為政治服務”“塑造新的階級人物”“反映曆史前進趨勢、社會生活本質”“文藝的民族化、通俗化、大眾化”推向極端而走向荒謬;何以能將最“現代”的“革命”與最“傳統”的“戲曲”融為一體;何以以劇場的“表演性”成為“**”時代全民族“表演性”的表征,都是頗值得研究的。

教學建議

1.觀摩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參閱摘要2、3,從藝術的角度對其進行審美分析。

2.以《智取威虎山》為例,以拓展練習為主題進行小組討論。

精讀作品

《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評論摘要

1.“樣板戲”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化生產與政治權力機構的關係。在30年代初的蘇區和40年代的延安等根據地,文藝就開始被作為政治權力機構實施社會變革、建立新的意義體係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建立相應的組織、製約文藝生產的方式和措施。政治權力機構與文藝生產的這種關係,在“樣板戲”時期,表現得更為直接和嚴密。作家、藝術家那種個性化的意義生產者的角色認定和自我想象,被破壞、擊碎,文藝生產完全地納入政治體製之中。文化人在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對民間文藝形式的借重,以及從“宣傳效果”上考慮的對傳奇性、觀賞性的追求,都使文藝革命激進派的“純潔性”的企求難以徹底實現。正統敘述之外的話語係統的存在這一事實,“既暗示了另類生活方式”,也承續了激進派所要否定的文化傳統,而使某些“革命樣板戲”在構成上具有“含混曖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