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新启蒙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其创作路向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方向是现实主义,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小说”“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主旋律小说”等;另一个方向是较多地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如现代主义小说、先锋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主义小说等。与对时代发展的感应、认识相同步,创作流派众多且新陈更替,是新启蒙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各流派创作水准、成就相差极大,相对说来,王蒙等“五七族作家”在“反思文学”中、王安忆等一代“知青作家”在“寻根文学”中、余华等年轻一代作家在小说创作观念与文体创新中的创作以及上述作家群在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更具价值与意义。
教学建议
1.阅读丁帆《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变》,并参阅评论摘要,对此一时期的小说潮流演变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通过具体作品来验证这些印象。
2.对拓展练习中的三个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以期对接下来的学习有所帮助。
精读作品
丁帆:《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载《文学评论》,1998(5)。
评论摘要
1978年,思想领域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和稍后不久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中国真正进入了和平经济建设时代,思想解放路线与改革开放路线相辅相成地推动和保证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文学史发展上比较有意义的是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称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祝辞,在阐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时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紧接着,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义比较宽泛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来取代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时发表祝词,首次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历史上党领导文艺工作存在的缺点,并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尽管这一次作代会的路线后来并没有真正地贯彻,但从这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露萌芽状态。
当然,一种新的文化规范的形成不会一帆风顺,从战争文化规范遗留下来的心理痕迹也不会立刻消失,强调“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思维惯性依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因此80年代的文学历史充满了过渡时期的特点:新的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规范诞生以前必然会经历的痛苦的文化蜕变和自我斗争。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几乎从“伤痕文学”起,每一次新的创作和理论的探索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争论,探索和创新总是不完善的,每一次争论的意义也有大小之分,好坏之别,但总的说来,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国家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渗透到各个社会文化领域,社会经济体制也随之转轨,统治了中国近四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这种情形下,意识形态的格局相应的发生了调整,80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最为活跃最为高涨的时期,但进入90年代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种原因构成了对知识分子的严峻考验:他们在客观上难以维系以启蒙主义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力,同时在主观上也开始反省自身的精英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浮躁和价值虚妄的缺陷。来自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90年代初基本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在启蒙文化受到质疑的时代里,一种新的因素却成了当代文学的参照。在“五四”以来的文学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处于一种时代“共名”的状态,即某种时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如“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斗争”等。“共名”不但概括了时代主潮,而且可能成为作家表达自己社会见解的主要参照。作家通过对时代关键词的阐述,不管艺术能力的高低,其创作的作品都可能被时代认可。但在这种文化状态下作家精神劳动的独创性很可能会被掩盖,作家的个人性因素(包括个人的精神立场和审美把握)不能不与“共名”构成紧张的关系。与“共名”对立的概念是“无名”,所谓“无名”不是说没有时代主题,而是指一个时代并存着多种主题,文化工作和文学创作都反映了时代的一部分主题,但不能达到“共名”状态。
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在启蒙文化受到质疑的时代里,一种新的因素却成了当代文学的参照。9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干脆表示要去认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有的在思考如何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或者还有人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无论这种“无名”状态初看上去多么陌生,多么混乱,但它毕竟使文学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在社会文化空间中发出了独立存在的声音。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8~1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泛读作品
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评论文献索引
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论新时期小说的基本主题.中国社会科学,1985(3).
刘再复.近十年的中国文学精神和文学道路.人民文学,1988(1).
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北京文学,1989(6).
张颐武.新时期小说与“现代性”.文学评论,1995(4).
曹文轩.**与叙事——新时期文学心态寻踪.文学评论,1997(1).
陶东风.“主体性”.南方文坛,1999(2).
姜智芹.新时期小说研究的“他者”视角.文史哲,2002(6).
樊星.论新生代作家的狂放心态.文学评论,2005(3).
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文艺报,1986-10-18.
林焕平.略论“向内转”文学.文艺报,1987-12-26.
吴秉杰.面对发展了的审美形态.文艺报,1987-10-17.
陶东风.八十年代中国美学文艺学主流话语反思.文艺报,1998-06-04.
白亮.“向内转”与八十年代文学的知识谱系——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再认识.当代文坛,2008(3).
拓展练习
1.“向内转”是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整体动势的一种描述和概括,也是我们“进入”此阶段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它指文学创作的审美视角由外部客观世界向着创作主体内心世界的位移。具体表现为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情绪的个体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散文化、主题的繁复化。“向内转”是对多年来极“左”文艺路线的一次反拨,从而使文学更贴近现代人的精神生存状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中国当代文学的“向内转”显示出与西方19世纪以来现代派文学运动流向的一致性,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文学艺术的奥秘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行性。[6]围绕着“向内转”,文坛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论争,尽管这是一个文艺学上颇为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之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很多小说的创作特点。请查阅索引文献相关评论,以期对我们进入下阶段的小说学习有所帮助。
2.还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进程行将结束的时候,评论界就对这10年的文学状况进行了积极的总结与概括,例如“人道主义潮流”与“重铸民族灵魂的母题”是两个获得最多认可与首肯的说法,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状况就不能做出如此相对简单的描述,具体到小说领域,呈现了多元杂陈的局面,因此,在本章小说的学习中,在注重文本审美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这两个十年当中小说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分别体现哪些方面,初步了解文学“发生史”的线索。
3.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这样一些用于概括一个时期文学面貌的概念,它们的产生应该说自有相当的道理。然而,这种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一个时期文学面貌的做法,也一开始便意味着偏颇和谬误:它在凸显了某种特征的同时,也忽视了别的种种意味、意蕴、意义;它在彰显了某一类作品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的种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因此,这种用一个概念来概括、覆盖、包揽一个时期的创作的做法一旦僵化成一种“模式”,便构成对文学史的遮蔽和误解,甚至它所遮蔽的东西要远远多于它凸显的东西,它所误解的东西要远远多于它所正确地把握了的东西。[7]在这本教材中,我们依然延用了诸如“伤痕”“反思”等的一些“理论框架”,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延用是为了教学方便的“权宜之计”,并非是要把某些作品匡正在某种主潮之中,因此,这是在本章学习中要特别警醒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