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 述
內容提要
新啟蒙文學中的小說創作,其創作路向大致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個方向是現實主義,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小說”“尋根文學”“新寫實小說”“現實主義衝擊波”“主旋律小說”等;另一個方向是較多地借鑒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觀念與創作手法,如現代主義小說、先鋒小說、新曆史主義小說、女性主義小說等。與對時代發展的感應、認識相同步,創作流派眾多且新陳更替,是新啟蒙文學中小說創作的一個顯著特征。但各流派創作水準、成就相差極大,相對說來,王蒙等“五七族作家”在“反思文學”中、王安憶等一代“知青作家”在“尋根文學”中、餘華等年輕一代作家在小說創作觀念與文體創新中的創作以及上述作家群在20世紀90年代的長篇小說創作中,更具價值與意義。
教學建議
1.閱讀丁帆《論二十年來小說潮流的演變》,並參閱評論摘要,對此一時期的小說潮流演變的背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中通過具體作品來驗證這些印象。
2.對拓展練習中的三個問題有初步的了解,以期對接下來的學習有所幫助。
精讀作品
丁帆:《論二十年來小說潮流的演進》,載《文學評論》,1998(5)。
評論摘要
1978年,思想領域發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和稍後不久在政治上確立了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製定的“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標誌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範被否定,中國真正進入了和平經濟建設時代,思想解放路線與改革開放路線相輔相成地推動和保證了中國向現代化目標發展的曆史進程。在文學史發展上比較有意義的是1979年10月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簡稱第四次文代會)的召開,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會致祝辭,在闡述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時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幹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複雜的精神勞動,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緊接著,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義比較寬泛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來取代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和“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時發表祝詞,首次以科學的態度總結了曆史上黨領導文藝工作存在的缺點,並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盡管這一次作代會的路線後來並沒有真正地貫徹,但從這一係列的文藝政策的調整中可以看到,一個比較健全的文學環境正在逐漸形成,一種以和平經濟建設為特征的新的文化規範也正在初露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