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 述
內容提要
新啟蒙文學中的詩歌創作,其成就主要體現於“朦朧詩”“第三代”詩歌、“歸來詩人”的作品、延續工農兵文學中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詩歌創作及女性寫作、新邊塞詩等,“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也有著“史”的意義。所謂“歸來詩人”是指在新中國成立前即開始詩歌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發表作品,及至“**”結束後,又重返詩壇的詩人,代表性的詩人詩作是:艾青的《光的讚歌》《歸來的歌》以及公劉、流沙河、邵燕祥、蔡其矯、昌耀等人的詩作;杜運燮的《秋》、鄭敏的《詩人之死》等原九葉詩派詩人的詩作,牛漢的《悼念一棵楓樹》等原七月派詩人的詩作。延續工農兵文學中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詩歌創作的代表作則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駱耕野的《不滿》、張學夢的《現代化和我們自己》、葉文福的《將軍,你不能這樣做》等。女性寫作的代表詩人詩作是翟永明的《女人》、伊蕾的《一個獨身女人的臥室》等,新邊塞詩的代表詩人詩作是昌耀的《慈航》、楊牧的《邊魂》、周濤的《野馬群》等。
教學建議
參閱評論摘要,結合精讀作品與泛讀作品所列兩篇文章,以期對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的詩歌發展有個概括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對拓展練習中的問題進行討論。
精讀作品
謝冕:《一個世紀的背影——中國新詩1977—2000》,載《文藝爭鳴》,2007(10)。
評論摘要
1.詩在中國往往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兆。這是由於中國社會有著崇尚詩教的傳統。這傳統生成了詩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價值觀。古時統治者采詩以觀民風,曆代的平民則通過詩以為興亡憂樂的宣泄和興歎。近世最大的一次詩的集結性的示威,則是1976年發生在北京的天安門詩歌運動。至少長達十年的苦難的積鬱,以及曆史承繼的憂患,在那時,如同當年的五四運動那樣,又一次得到火山爆發式的突現。詩歌終於奇跡般地召喚人民奮起摧毀黑暗神殿的統治,詩於是再度成為社會預警的極具權威性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