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三節 社會問題報告文學

字體:16+-

內容提要

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真實快捷反映現實生活的文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著巨大的社會作用。早在1977年,徐遲、劉白羽、黃宗英等就以報告文學的方式為新時期放聲歌唱。其中,徐遲發表於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時期報告文學崛起的標誌性作品,它率先衝破了題材的禁區,重新恢複了對知識分子應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評價。自此,知識分子題材和反思“**”題材的報告文學成為廣受關注和好評的文學樣式,這一時期的報告文學主旋律特征明顯而題材不夠廣泛。到1985年左右,隨著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變化,由於記寫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人事的真實性容易引起風波與糾紛,也因其時小說創作關注社會現實的無力及公眾關注社會現實的**,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熱潮應運而生。其類型有三:第一類,反映現實生活中與普通人日常生活聯係緊密的作品,突出地帶有社會學研究的傾向,代表作有蘇曉康的《陰陽大裂變》、錢鋼的《唐山大地震》、涵逸的《中國的“小皇帝”》、陳冠柏的《黑色的七月》等。第二類,揭示當下改革過程中經濟、政治方麵出現的問題,突出帶有政治學研究的傾向,代表作有叢維熙的《走向混沌》、麥天樞的《土地和土皇帝》等。第三類,寫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的作品,突出帶有未來學研究的特征,代表作有徐剛的《伐木者,醒來!》、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胡平、張勝友的《東方大爆炸》等。大篇幅、大容量、全景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學科性及學術性,是這種報告文學寫作中的最主要的特點。

教學建議

1.閱讀評論摘要中的文獻資料,以期對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在拓展練習中選擇兩個問題作為主題,進行課堂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