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四章 戲 劇

字體:16+-

第一節 概 述

內容提要

新啟蒙文學中的戲劇文學成就主要體現於下列四個作品板塊:第一個板塊出現於“**”結束之後,其創作沿用傳統的現實主義範式,內容則主要是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歌頌,對“**”及新出現的社會問題的揭示。前者的代表作是蘇叔陽的《丹心譜》、沙葉新的《陳毅市長》等;後者的代表作是金振家、王景愚的《楓葉紅了的時候》、沙葉新的《假如我是真的》等。其中,《陳毅市長》的散文化結構,明顯地受到老舍《茶館》的影響,《假如我是真的》則因為對現實的幹預視角,在其時引發了一場尖銳的文藝論爭。第二個板塊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點是繼承並發揚老舍“京味兒”的話劇的現實主義傳統,代表作品有李龍雲的《小井胡同》、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以及其後出現的以李傑《田野又是青紗帳》為代表的東北作家創作的極具東北地域風情的話劇。第三個板塊是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的“探索劇”作品。能夠體現這一時期話劇水準的作品還有融現實主義思想、精神內涵與新穎的探索劇藝術表現手法於一體的劉錦雲的《狗兒爺涅槃》、楊健等人的《桑樹坪紀事》。20世紀80年代後期,話劇創作處於低穀狀態,“小劇場”運動體現了新的探索努力。

新啟蒙文學中的戲曲創作,最值得關注的是與探索話劇同時出現的魏明倫創作的荒誕川劇《潘金蓮》。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電子計算機、各種電子媒體的進入,使我們與世界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如果說“新時期戲劇十年”中我們的戲劇家們在藝術觀念上的變化大都是不自覺的、有些盲目的、表層的,因而是主體的某種迷失。那麽,改革開放促進的這種變化卻是自覺的、清醒的、有選擇的和走向深層的變化。比較80年代單純的探索戲劇而言,90年代的戲劇則呈現了多元化的麵貌。戲劇家們在現實主義戲劇的基礎上廣泛借鑒東西方戲劇的藝術表現語匯,創作或排演了無論在思想性還是藝術性方麵都較之“新時期戲劇十年”有相對提高。湧現了很多具有個性的戲劇家和各具特色的戲劇作品。如《北京大爺》《古玩》等主流戲劇和《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戀愛的犀牛》等帶有先鋒色彩的實驗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