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注解的提供者是梅蘭妮·克萊因信托機構(Melanie Klein Trustees)的艾德娜·歐蕭尼西女士(Mrs Edna O'Shaughnessy),《梅蘭妮·克萊因文集》的主編R.E.馬尼-基爾先生(Mr R. E. Money-Kyrle),以及編輯委員會的其他成員漢娜·西格爾博士(Dr Hanna Segal)和貝蒂·約瑟夫女士(Miss Betty Joseph)。見:序言及編者引言。】
對某些分裂機製的論述(1946)
這是梅蘭妮·克萊因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首次對生命最初三個月所發生的精神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以前,這段最初的時期叫作偏執位置,在此被重新命名為偏執—分裂位置。在《論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1935)一文中,僅在與抑鬱位置對比時,對其做了摘要的描述。梅蘭妮·克萊因在此文中,詳加陳述了早期自我的特征,及其客體關係與焦慮的形式,借此闡釋了(其中最重要的)分裂狀態、理想化、自我的崩解,以及與分裂有關的投射過程的本質,對於最後這一點她開始引用“投射認同”這個詞(下文將會討論這個概念),而且對於了解精神分裂症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這篇文章對於一些心理過程,特別是導致精神分裂的解離與去人格狀態的分裂機製,提供了最早的詳細說明。它也討論了關於分析分裂狀態的技術。她在晚期的著作《嫉羨與感恩》中,再次回到這個主題上。
在對偏執—分裂位置的說明中,分裂是關鍵的概念。追溯梅蘭妮·克萊因關於分裂的想法在數年間的發展,可能相當有趣。分裂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在她最早出版的文章《兒童的發展》中,她評論了裂解客體的壞方麵這一現象,以便將它以好客體來進行保存。她觀察一個小男孩,他的巫婆形象是來自母親形象的崩解,為了將她保留住,這個巫婆形象是他所愛的母親裂解分離出來的。在《兒童精神分析》(1932)中,這種分裂的方式被視為相對的成熟過程,發生在施虐性減弱的時候。它使兒童能夠複原其好客體,並且避開恐怖的壞客體。在1935年,梅蘭妮·克萊因將這種分裂方式(發生於越來越現實的層次)納入正常修通抑鬱位置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