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茶是形而上的可近於道的精神飲品,喝起來就不能草率應付和馬馬虎虎,就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細、審美、儀軌和詩意。
大約在公元780年,陸羽結合自己的調查與實踐,在皎然等人不惜餘力的幫助下,以顧渚紫筍茶作為優秀茶種的代表,係統總結了唐代及其之前的茶事,撰寫了名垂千古的《茶經》,並在書中對煎茶技法做了重點推廣,把茶從傳統的藥、食煮飲中剝離出來,視茶為超越解渴、醫療等物質層麵的重要精神飲品,極大地推動了茶的清飲,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
陸羽在《茶經》裏說:“至若救渴,飲之以漿。”其意是,若隻為解渴,單純喝水就可滿足。若是“**昏寐”,消睡提神,神情愉悅,就要飲之以茶了。既然茶是形而上的可近於道的精神飲品,喝起來就不能草率應付和馬馬虎虎,就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細、審美、儀軌和詩意。
陸羽《茶經》雲:“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如果“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就必然“飲之成疾”,不可不慎重對待。陸羽在《茶經》開篇,就強調“為飲最宜精”,可謂微言大義。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茶,都益於身心健康,都可以無所顧忌地開懷暢飲。結合上文我們知道,茶因含有生物堿而“味至寒”,那麽,應該選擇什麽樣的茶,才最益於健康呢?答案自然是“陽崖陰林”,“紫者上”,“筍者上”,“葉卷上”,“上者生爛石”。陸羽在《茶經》中舉例寫道:“陰山坡穀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也就是說,生於陰山坡穀的茶葉,由於光照少而極寒,這就不是最“精”的茶,因此不宜飲用。“為飲最宜精”,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農殘、化肥、滅草劑、植物激素泛濫的當下,對於正確樹立健康飲茶的認知,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它與我多年倡導的“喝好茶、少喝茶、喝淡茶”的健康理念,基本是一脈相承的。陸羽又以大家熟悉的人參作為案例,講述了如果采製不精、辨別不清,人參不但沒有什麽藥效,而且會嚴重損害人的健康。“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為避免飲之成疾,就要從源、采、造、煮、飲等方麵嚴格把控,一個“精”字,貫穿了《茶經》的要旨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