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健康

煎茶西晉出西蜀

字體:16+-

最早利用茶的巴蜀地區,才是中國煎茶法的發源地,且在時間上不應晚於西晉。

唐代王維詩雲:“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禦暑。”開元進士儲光羲,有茗粥詩:“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黃庭堅的《謝劉景文送團茶》詩中,也有“劉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瓊糜”。以上三人詩中的“茗糜”、“茶粥”、“瓊糜”,很明確都是添加了輔料的煮飲茶。鄭穀有詩:“宗人忽惠西山藥,四味清新香助茶。”鄭穀的茶飲裏,可能添加了中藥或者香料。縱觀唐人吃茶,也算是風格多樣、百花齊放了。

唐代呂溫的《三月三日茶宴序》寫道:“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五雲仙漿,無複加也。”呂溫是貞元十四年的進士,從時間順序上看,呂溫寫此文時,陸羽的《茶經》已經問世。

唐代歌詠茶宴的詩文很多,但能夠細致描述茶的湯色的並不多見。呂溫在序文中以茶代酒的“殷凝琥珀之色”,無疑是因蒸青、炙烤、煎煮等因素造成的茶湯氧化現象。但是,更多的色素,可能來源於添加的茱萸、橘皮等辛溫輔料煮出的色澤。

呂溫,世稱呂衡州,出身於書香望族、官宦世家,非一般的才俊大儒,少年時已“譽動朝端,聲馳轂下”。他是唐代中後期天才的進步政治家、文學家,與劉禹錫、柳宗元頗為交好。柳宗元在哭呂溫中年遽殞時,曾有“生平意最親”的哀傷。

從以呂溫為代表的社會名流的飲茶方式,可以窺見,在《茶經》問世伊始,陸羽推崇的煎茶清飲方式,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普及和受人追捧,至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陸羽推崇的茶的清飲方式,也並非是他本人的原創。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其弟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蘇軾兄弟本是西蜀人,對家鄉煎茶的發展曆程,自然比較熟悉。昔時李生,是指唐代的李約,他與陸羽切磋詫異、相較水品,且都一生未婚。溫庭筠《采茶錄》記載:“李約,汧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嚐曰: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李約有山林之致,坐間悉雅士,識度清曠,彈琴煮茗,首倡活火煎茶,可見李生對煎茶技藝追求的精益求精。今日潞公,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彥博,出將入相五十餘載。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後的第一封信,就是寫給文潞公的。蘇軾的《和潞公超然台次韻》詩:有對自己人生“身微空誌大,交淺屢言深”的深刻反省。文彥博在細品四川蒙頂茶後,曾寫下:“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黃庭堅的《滿庭芳·茶》,其中有:“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就是他與文潞公品茶後,有感而發寫下的傳世名句,讀來別有一種繁華落盡見真淳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