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方式的形成,包含著古人豐富滄桑的生活閱曆以及高超的生存與養生智慧。
陸羽在《茶經》的煎茶技法中,規範了二十四器,把煮茶中添加的蔥、薑、棗、薄荷、橘皮、茱萸、薄荷等調劑品,從茶飲中剝離出去,隻保留了一味鹽的存在。把過去的“煮之百沸”,精減為目辨的煎之“三沸”,有效降低了茶湯的濃度和久煮造成的苦澀滋味,使茶的真香得以純潔,使茶的滋味變得更加單純和清雅。
陸羽視過去的煮茶,為“斯溝渠間棄水耳”。如果僅僅站在茶的品飲角度來看,陸羽的觀點或許是對的,茶的表達要純粹,要展現出茶本身的真香真味。但是,如果從醫療和保健角度思忖,陸羽的上述觀點,似乎有些失之偏頗。首先,我們要看到,茶的利用和發展,是從食用到藥用,由食藥並用再發展到廣泛的食用階段。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意識到茶的寒性,可能會對不同體質的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故在日常的飲用中,加入了一些辛溫的調料,尤其是蔥的微溫通中、薑的溫中散寒、薄荷的清利頭目、橘皮的燥濕化痰、茱萸的暖肝溫胃,這些輔料相互協同,綜合作用於人體,可有效抑製長期過量飲茶造成的痰濕、偏寒等副作用,這其中,蘊含著祖先們高超的生存智慧和對食藥屬性陰陽平衡的把握。薑、茶的天作之合,一陰一陽,寒熱平衡,直到今天,仍是醫療、保健中祛除濕邪、暑邪、寒邪的經典配伍。其次,在茶中添加澱粉、薯蕷等煮成茗粥,可有效減少茶對胃腸的刺激,尤其適於體質虛弱、低血糖的人群。
《隋書》曾記載,隋文帝楊堅罹患腦病,經常頭痛,後遇一僧人告之說:“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隋文帝有病亂投醫,依之煮茶飲用,果然奏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於是,隋人競相采製飲用,舉國上下,飲茶蔚然成風。《隋書》說:“由是競采,天下始知茶。”隋文帝以身試茶,治愈了頑疾,這一如此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飲茶醫療廣告,對茶的推廣普及以及唐代茶文化高峰的孕育,其影響力度之大、之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