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转弯

第四章 生活方式减肥:运动减肥也有窍门

字体:16+-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究竟哪个才对

快走、慢跑、骑行、健身操、广场舞、自身体重训练、自由重量训练、器械训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项目似乎无穷无尽,是否令你应接不暇、手足无措呢?

实际上,形式各样的体育运动,都可以按照其背后的主要供能方式进行分类。我们经常在各类媒体上听到的“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就是按照供能方式的分类方法对运动进行区分。了解什么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于增进体育运动的认知与科学健身都很有必要。接下来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

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能量。亿万年的进化,造就了人体复杂而精密的能量供应系统。为适应人体在各类场景下的活动需求,人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启用不同的供能系统。就好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启动和低速行驶阶段使用电力供能,在高速行驶阶段使用汽油供能,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简单来说,人体有两套供能系统,一套为有氧供能系统,另一套为无氧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主导人体在静息状态及中低强度活动时(如步行、慢跑等)的能量供应。它主要以体内的糖类、脂肪和小部分蛋白质,辅以部分能量代谢的中间产物(如乳酸、酮体等)为“燃料”。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将上述“燃料”充分“燃烧”,即通过生物氧化过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来供应机体所需的能量。无氧供能系统则主导人体在剧烈运动或瞬间爆发性活动时(如冲刺、跳跃、抗阻训练等)的能量供应。它以体内的磷酸肌酸和糖类为“燃料”,不需要氧气的参与,即可将上述“燃料”转化为能量,这个反应的过程非常迅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数倍于有氧供能反应产生的能量。

在各式各样的人类活动中,上述两种系统的供能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共同合作、相辅相成的。依据身体活动在单位时间内所需能量(所谓“功率”)的不同,两种系统在机体的调节下共同参与供能,只不过所占比例不同。对外输出功率越高的活动,无氧供能系统的参与度越高。

虽然无氧供能系统在供能速率上占有优势,但是它的持续供能时间远远低于有氧供能系统的供能时间。

上文提到,磷酸肌酸和糖类是无氧供能系统“燃料”。以磷酸肌酸为“燃料”的系统称为磷酸原系统,输出功率最高,但是磷酸肌酸在体内的储量非常有限,仅可维持不到10秒的最大功率输出活动。以糖类为燃料的系统称为糖酵解系统,其输出功率低于磷酸原系统,但是持续供能时间较长,可维持2~3分钟。糖类在体内有一定的储量,但是由于糖酵解系统在供能过程中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在短时间内,这些代谢产物在细胞内的生成速率高于其转运出细胞的速率,因而导致代谢产物在细胞中大量积累,最终引起供能反应速率下降而引起疲劳。相对而言,有氧供能系统的供能速率虽然较低,但是一方面其“燃料”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即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引起有氧供能反应速率的下降,因此有氧供能系统可维持长时间的持续活动。

对于减肥者来说,有氧运动可能是更多人的选择。虽然有氧运动在短时间内消耗的热量比无氧运动低,但是有氧运动可持续进行很长时间,所以单次运动消耗的热量总体更多。此外,有氧运动还具有改善心肺功能、血脂、血糖和高血压的功效。单次无氧运动持续的时间有限,但是可以通过间歇训练的方法反复进行多组,达到充分消耗热量的目的。无氧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与质量,提高骨密度,同时也有一定的减肥功效。

根据大多数身体活动指南的建议,为保持身体健康,建议普通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安排3~5天进行,并在每周内进行2次抗阻运动(无氧运动)。所以,在实际选择运动时,要将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充分结合,来达到更好的健身减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