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哪儿瘦哪儿”是一个非常符合直觉的概念。想要减肚子就做卷腹、仰卧起坐,想要瘦腿就去跑步、蹬自行车,想要瘦胳膊就做俯卧撑、肱二头肌弯举。但实际上,对于局部减肥的认识,运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不可能”。为啥人们的直觉和科学的认识完全相反呢?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首先,当前最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减肥原理基于“能量平衡模型”,因此,想要减肥,一方面要调整饮食,不能无节制地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另一方面要增加身体活动,尽可能多地消耗热量。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选择运动时,会优先考虑消耗热量更高的运动。那什么样的运动消耗的热量更高呢?
第一,全身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消耗的热量更多;第二,有一定强度,同时可以长时间进行的运动消耗的热量更多。参考这两个标准,我们就会知道,为何大多数专家、指南在推荐减肥的运动时,首推诸如快走、慢跑之类的有氧运动了。反观上文提到的卷腹、仰卧起坐,或是俯卧撑、肱二头肌弯举,这些运动仅仅动用了身体的一小部分肌肉;此外,这些运动对肌肉刺激的强度较高,容易疲劳,无法持续地进行,因此消耗的总热量十分有限,无法起到很好的减肥效果。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脂肪分布及脂肪是如何参与供能的相关知识。分布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储存了全身最多的脂肪。此外,还有少部分的脂肪储存在肌肉、肝脏等器官组织中。
与脂肪组织中存储的脂肪相比,肌肉、肝脏等器官组织中存储的脂肪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很明显,对我们体形影响最大的,是皮下、内脏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那么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运动过程中是如何被动员,进而参与供能的呢?这个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催化下生成脂肪酸。所谓激素敏感脂肪酶,是指催化脂肪分解的这种酶在不同激素影响下的活性不同。运动时,与分解代谢相关的激素分泌增多,脂肪酶的活性增高,脂肪分解速度加快。进食后,与合成代谢相关的激素分泌增多,脂肪酶的活性被抑制,脂肪分解速度减慢。
第二步,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开始运输过程。
第三步,当血液循环至运动中的肌群时,肌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脂肪酸,而后脂肪酸进一步进入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最终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看出,脂肪组织内脂肪的分解,受到运动过程中分解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而激素作为一种信号,通过全身血液的传递,作用于全身的脂肪细胞,而非特定部位的脂肪细胞。局部运动锻炼的是局部的肌肉组织,而其消耗的能量源于血液中摄取的、由全身脂肪组织释放的脂肪酸,而非仅仅源于运动部位脂肪组织释放的脂肪酸。基于以上两点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机体不存在所谓局部减肥的这种机制。
那我们的直觉完全不对吗?为何有些人通过局部运动,确实看上去更瘦了呢?实际上,看上去更瘦,除了减脂,也有可能是通过增加肌肉力量产生的塑形作用。
以脂肪堆积最为明显的腹部为例,为啥经常进行卷腹、仰卧起坐或是平板支撑等腹部锻炼的人,能够感觉到腹围或腰围的减少呢?这是因为通过锻炼腹部肌肉,可以使腹部更加紧实。腹部的肌肉,尤其是深层的腹横肌,是人体天然的“束带”。
肥胖人群因为腹部脂肪的过度堆积,其腹部肌肉往往被过度拉长,十分松弛。通过锻炼增加腹部肌肉的力量,可以使腹部肌肉收紧,对腰椎和腹腔内的脏器起到更好的收束、支撑作用,因此相对于无训练状态看上去“更瘦”。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不用在能否“局部减肥”这个问题上纠结。建议以全身性、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消耗脂肪,以针对某些特定部位的抗阻力量训练为辅,塑形塑身,双管齐下,收获最佳的减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