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转弯

为什么运动后反而更重了

字体:16+-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减肥这个“全民话题”始终热度不减。不少人为了降低体重秤上的数字而坚持不懈地运动,日日挥汗如雨。但有时候总是事与愿违,运动了一段时间后,体重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噌噌地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减肥的基本原理。目前最为流行的理论是“能量平衡模型”:只要你每天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假以时日,你就会越来越瘦。这种策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少吃多动”。但是,这个简单的策略执行起来却并不简单。

在减肥期间,频繁称体重是很多人的常态。开始运动前称下体重,运动后马上迫不及待地再称一次,看见数字下降了不少,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结果运动后第二天早上再次称重,发现体重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比之前高了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需要指出运动前与运动后即刻体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运动过程中体内水分的丢失。一次运动消耗的热量完全折算成脂肪只有几十克,而造成次日早晨体重增加的情形可能有两种。

第一,在运动的过程中,除去脂肪的消耗,也消耗了储存在骨骼肌中和肝脏中的糖原。糖原是一种多糖,在运动过后,体内与糖原合成的相关过程更加活跃,对饮食中糖类的吸收利用更加充分,而且每合成1克糖原需要与3克水结合才能储存在体内。如果饮食中摄入糖类过多,加上运动后对糖原合成的促进作用,骨骼肌、肝脏两处的糖原储量很有可能超过运动前。实际上,专业的耐力运动员正是使用类似的方法(“糖原填充法”),在大赛前提升体内的糖原储备,优化运动的能源供给。

第二,当进行自己不熟悉的运动或运动强度过大时,会造成相应骨骼肌的微损伤。这种微损伤会启动身体的炎症过程,导致肌肉的微肿胀,引起水分的滞留,造成体重的增加。

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体重减轻与减肥的区别。威胁我们健康与体形最主要的“元凶”,是沉积于内脏周围与多个体表部位皮下过多的脂肪。我们减肥的主要目的,更准确地说是“减脂”。构成人体的体成分,按照不同的测试方法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体成分测试的“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法(DEXA)的分类,人的体重包含骨骼重量、脂肪重量以及除去以上两部分的非骨骼脂肪重量三个部分。其中非骨骼脂肪重量最主要的部分,是肌肉重量。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的运动能够优化身体成分的构成,也就是降低脂肪含量,增加肌肉与骨质含量。当脂肪减少的重量小于增加的肌肉和骨质重量时,就会出现运动后体重反而增加的现象。因为脂肪组织的密度低于肌肉组织与骨组织的密度,所以即使体重增加,这种情况下体形也会更加紧实、更加优美。这种情况下,关注某些身体部位围度的改变(如腰围),能够更好地评价运动的效果。

减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在我们祖先生活的远古时代,食物的来源非常有限。因此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只有那些善于储存摄入热量、高效节约使用热量的个体,才能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获胜。这种深植于我们基因之中的优势,反而在食物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所以减肥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把重点从令人焦虑的体重秤上移开,从一点一滴开始,着重培养自己科学、良好的运动习惯与饮食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相信你终究会收获健康强壮的身体和线条分明的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