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百病之源,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肥胖密切相关;而规律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健康,提升生活品质,还在许多慢性疾病的防治、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运动与多种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等)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负相关关系。慢患者群通过运动减肥,从而降低身体脂肪含量,是运动防治慢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慢患者群相较于正常人群,其与运动相关的风险升高。因此,在运动前需要进行一些筛查,以确保提高运动带来的收益,与此同时降低运动的可能风险。
与运动相关的风险有哪些?这是慢患者群进行运动之前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运动带来的可能风险主要包括肌肉骨骼损伤和心血管并发症两个方面。其中肌肉骨骼损伤是运动带来的最常见的并发症,通常与运动的类型、强度、运动前身体的状况及肌肉骨骼异常有关。与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单看这些描述运动风险的词汇,可能让部分想要通过运动管理慢病的患者望而却步。
实际上,合理的运动能够规避绝大多数风险。以下从与运动相关的肌肉骨骼损伤和心血管事件两个方面,介绍运动风险相关的数据和规律,并介绍慢患者群如何在运动前进行自我筛查。
研究表明,运动类型和强度可能是运动引起的肌肉骨骼损伤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步行和中等强度日常体力活动中,发生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很小;当进行跑步等活动时,与损伤相关的风险增加,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当进一步参与一些对抗性的、直接接触的运动项目时,如篮球、足球、摔跤等,运动损伤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肌肉骨骼损伤发生的风险较高。
另外,对于给定的活动,体能水平越好的人,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越低。这提示我们,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参加与我们体能水平相匹配的运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能水平,从而进一步降低运动带来的损伤风险。此外,在运动之前充分进行热身,并专门学习相应的运动技术,也可以降低发生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
对于心血管系统正常的健康个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很低。与安静状态相比,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发生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仍然很低,但进行短时间剧烈运动时发生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急剧升高。
研究表明,较大强度运动期间及运动后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会增加5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加3.5倍,且平日里静坐少动的个体偶尔进行不习惯的运动时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以上数据对比了进行较大强度运动时与安静状态下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看上去很吓人。
但实际上正常情况下,人群中安静状态下发生心脏事件的概率极低,因此进行较大强度运动的绝对风险仍然很低。一项研究对21 481名男性纵向跟踪12年,发现人群中平均进行150万次较大强度运动,才发生一次心源性猝死;另一项对69 693名女性纵向跟踪18年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发现人群中平均进行3 650万小时中等至较大强度的运动,才发生一次心源性猝死。以上的信息提示我们,总体而言,运动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于安静状态,特别是在进行不熟悉的较大强度的运动时,但整体风险发生的概率仍然很低。因此,我们要关注运动风险,但不应过度评价运动风险,因为规律性运动带来的收益远高于运动带来的可能风险。
运动是慢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慢患者群减肥的重要手段。但是部分慢患者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所提高,因此在进行运动前需要进行健康筛查,并根据其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咨询医生。此处简要介绍运动前自我健康筛查的步骤(适用于有氧运动),以及需要进一步咨询医生的情况。
自我健康筛查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确认是否有规律的运动习惯。规律的运动习惯指,在过去的3个月中有计划地、系统性地进行至少每周3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第二步,确认是否已确诊心血管疾病、代谢或肾脏疾病,或有心脏、外周血管或脑血管疾病,1型和2型糖尿病及肾脏疾病相关症状或体征;第三步,确认未来期望进行的运动强度。
对于无规律运动习惯的慢患者群,无论是否存在与疾病相关的体征与症状,均建议进一步咨询医生。在获得医生允许后,推荐进行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
对于有规律运动习惯的慢患者群,可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不存在疾病相关体征与症状的,可继续进行已经习惯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果希望进一步增大运动强度,建议进一步咨询医生;第二,仍存在疾病相关的体征与症状的,建议立即停止运动,并进一步咨询医生,在获得医生允许后可继续进行运动。
至于慢患者群通过哪些运动减肥,这个并没有特别的推荐。慢患者群与普通人群相同,减肥的过程同样要遵循“能量平衡模型”,需要通过运动尽可能多地增加热量支出。在排除可能的运动风险之后,建议慢患者群从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开始(如快走、慢跑等),在体能逐渐改善之后,再适当增加抗阻运动及其他一些强度稍大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