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曾经谈到,情绪化进食是进食行为的异常表现。而进食行为的异常可能会诱发严重的精神心理后果,即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图5-1)是精神障碍的一类,包括损害个体进食模式和营养吸收的慢性进食问题,主要有3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的核心症状是对体重增加的强烈恐惧和体象障碍。体象障碍是对自身形体状况的歪曲认知,神经性厌食的患者会执拗地认为自己是胖人,即使瘦骨嶙峋,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仍然是个大肥胖人士。为此,患者会采取各种方式瘦身,包括限制食物的摄入、过度运动,或者进食后催吐,使用泻药或者减肥药物等。神经性厌食会出现体重的不正常下降,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严重的甚至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图5-1 进食障碍
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的患者都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暴饮暴食,在3个月之内平均每周至少发作1次。当暴食发作的时候,他们会在短时间内(例如2小时)消耗数量惊人的食物,可能是几千卡路里的高糖、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的食品,这是普通人不能企及的食量。而且他们的进食速度非常快,通常是狼吞虎咽,因为暴食一旦开始,就会伴随着明显的失控感,难以克制。
暴食的感受是痛苦的。首先,开始暴食的时候个体不一定是处于饥饿状态;其次,进食速度很快,根本来不及品尝美味;再次,进食过程中缺乏饱腹感,所以会一直吃到撑;最后,吃相不好看,会感到尴尬而躲着旁人单独进食;还有进食之后感到厌恶自己、懊悔、抑郁或非常内疚。
神经性贪食的患者极其担心自己的体重或体形,因此在暴食后会采取不健康的清除行为,例如催吐、经常节食、服用泻药、高强度的锻炼等,从而陷入暴食—罪恶感—不健康的补偿行为的恶性循环,他们的体重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偏低或保持不变,但不会达到厌食症患者的低体重水平。暴食障碍的患者与神经性贪食的不同在于暴食发生后没有代偿性的清除行为,因此体重会增加,导致肥胖。
进食障碍的产生与复杂的生物机制、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这类疾病有遗传风险,当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患病个体,罹患进食障碍的风险便会增加。同时社会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来自社会对于“瘦”的审美压力;周围人对你身材的评价;早年的心理创伤;工作或者学业的压力,等等。
还有一些心理和气质方面的因素,如强迫性的人格特质,焦虑紧张的情绪,对自己的苛责和不满意,缺乏自尊心,对身材的过度担心,以及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物质滥用等。环境和心理因素如同导火索,引燃了潜在的生物机制,触发了最终的暴食或者节食行为。
对于进食障碍的干预,以恢复体重、停止暴食和清除行为的发作以及心理干预为主。正常饮食的背后是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有高度的自尊和自信不会让这些潜在的机制开始运行。必要时,可以咨询医生,通过药物干预维持稳定的心境,保证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