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转弯

胖娃娃=福娃吗

字体:16+-

儿童肥胖人数日益增加,过多的溺爱造成了孩子吃得不健康,油炸食品、甜食、饮料成为肥胖儿童日常餐食中的高频食物种类。常常伴随自卑、学习成绩下降、家长焦虑、亲子关系差等问题。我们的经验是杜绝一切不健康的零食,从孩子、家长做起,一日三餐健康饮食,同时保证户外活动。家长以身作则,孩子自己了解肥胖的危害,才能积极配合。有合并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同时找心理咨询师辅导孩子及家长。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胖些是福相,但随着物质经济条件的提升,超重、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备受关注和担忧的因素,并且影响儿童短期和远期的健康。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的数据已表明我国儿童肥胖已呈全国流行趋势,需要多方协作预防和干预肥胖的流行。

肥胖本身已经被认定为一种疾病,也是多种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直接危害和影响这些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以及增加青春期肥胖和成年后肥胖、多种慢性病的患病风险。

造成儿童肥胖的因素中有遗传、相关疾病等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能量摄入多、运动少等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单纯性肥胖。家长们要学习、关注并参与到预防儿童肥胖的行动中,是减少未来相关风险的最好方式。

儿童肥胖的预防和干预,要从生命周期开始之前就予以关注和行动,包括妈妈孕前和孕期、婴儿期、儿童期,家长从硬件上为孩子的体格打好基础,从软件上重视饮食习惯的养成,这不仅关系到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关系到其一生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状态。

从孕期来说,母亲孕前的营养状况、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及孕期增重速度和重量是否过快过多,都会增加宝宝未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孕期增重过少,也会增加宝宝未来超重、肥胖的风险。父母在孕前和孕期尽量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体格基础,之后给予科学的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膳食结构以及运动支持,都是家长应关注并给予的。

相关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亲喂与瓶喂、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与短,都是前者使宝宝未来发生肥胖的风险更低,这可能与母乳中含对婴儿脂肪和能量代谢产生积极影响的活性因子有关,并且亲喂不易进食过量。辅食添加应在宝宝出生满6个月时开始,添加早于4个月会增加儿童肥胖的风险。用回应式喂养方式,不强迫进食,注意选择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并做好身长和体重的监测,及时干预。到儿童期要给予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监测。

儿童期预防肥胖和已有超重迹象时,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关键提示。

饮食多样化,每天至少要吃12种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做到营养多样均衡不缺项。食物尽量提供小分量,有助于控制单一品种摄入量,增加多样摄入。减少能量高营养密度低的食物,比如含糖和油高的食物。

增加全谷、杂豆类和蔬菜的进食量,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或增加机体能量的代谢和饱腹感的满足。充足的奶类有助于减肥和控制体重,每天**奶或相当于300毫升**奶的各种奶类都是很好的选择。肉禽类要吃去皮的和瘦肉,但不宜过多,相关研究显示,鱼类可能是有利于控制体重的绝佳食材之一。

除了正餐提供主要的营养和能量,还要关注孩子的零食,学龄前儿童建议“3+2”的正餐加零食模式,学龄儿童基本以三顿正餐为宜。零食选择上避免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多选择有营养价值的新鲜食物,并且不影响正餐的进食量。

形成健康饮食观念。行为习惯是个体受用一生的健康关键因素,也要从生命初期开始。孕妇羊水和产后的乳汁中带有的食物味道就是对宝宝饮食习惯的培养的开始,妈妈食物越多样,宝宝接受食物的范围就越广,挑食、偏食风险越低。妈妈口味不过重、过厚,宝宝未来也更容易接受清淡饮食,养成好习惯,减少重口味习惯带来的相关慢性病风险。

儿童期是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黄金期,更要重视行为的养成和及时纠正。要按时按量规律进餐,不暴饮暴食。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并且做到早餐食物多样化摄入。减少在外就餐,增加在家就餐,并且家长要创造正向快乐的就餐环境。就餐时不看电视和手机,专注进餐,细嚼慢咽,都有助于控制进食量,避免过量摄食。阶段性的监测和及时干预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家长可以参考《5~6岁儿童的BMI-Z评分表》《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筛查消瘦、超重与肥胖界值》。

已经发生肥胖的儿童需要及时进行专业干预,通过包括饮食行为和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是第一选择。在这些方法都失效后再考虑在专业医疗机构用药物和手术的方式干预,并且同时配合合理饮食和运动。

儿童减肥的首要原则是在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活的前提,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短期使用限能量饮食、低GI饮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低碳水饮食和交通灯饮食法。运动方面要多鼓励,让孩子选择有兴趣的运动项目,每周至少五天,每天40~60分钟的中等结合高强度的运动。

其他方面的干预,还包括充足的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睡眠充足且质量高,愉悦心情。减少压力,良好的心态可以降低肥胖风险。

儿童肥胖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需要家、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协作,共同采取政策和措施预防干预,遏制流行趋势。深入和有质量的教育,社会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和积极导向,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