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4:你以为别人说的话你也能说,其实你没弄明白自己的“身份”。
还记得网络上喧嚣一时的“黄致列事件”吗?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这位韩国艺人由于参加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我是歌手》而在中国爆红,并一路红回国内,成为国际化的一线明星。
他的成功故事相当励志:仅在参加这个中国综艺节目几个月之前,在韩国国内的黄致列还是一位寂寂无名的十八线艺人。从一个地方上的小城市来到首尔,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生活异常拮据——然而所有这些都没有难倒他。强大的自律与强烈的好胜心支撑着他,让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了局面,迎来人生中的重大转机。而他也不负众望,牢牢地抓住了机会,通过尽情施展才华为自己的人生闯出了一片天。
这是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升级——据他本人所说,在中国出演节目的报酬是韩国国内的一百倍之多;而热情的中国粉丝,更是曾经集体筹措重金在上海外滩最著名的摩天大楼上用多彩的霓虹打出了他的名字。
对于这位成功逆袭的乡下小伙来说,从此往后的人生似乎注定会涂上一抹亮丽的玫瑰色。然而造化弄人,不久之后的一个意外事件几乎在一夜之间逆转了这一切。
事情是这样的。黄致列在韩国参加了一个当地的综艺节目。在节目中他做出这样的表述:在长沙的那段日子异常艰苦。生活上的不适、空气中的雾霾都给他带来不小的困扰。但是他不断地对自己说“这里不是韩国,这里是外国”,所以他“必须适应这里的一切”,必须不断地鼓励自己要战胜所有困难。特别是,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他就会下意识地摸摸越发鼓胀的钱包,然后就会心情释然,精神百倍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这段话在中国网络上传开后,引发轩然大波。许多网友指责他忘恩负义,“拿中国的钱,砸中国的锅”。尽管他本人公开道歉,却已无法完全止损。急剧地掉粉、业务的流失,都让他的明星之路在启动伊始便蒙上厚厚的灰尘。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值得研究一下。
实事求是地讲,黄致列并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不过确实是一个性格过于耿直、毫无心机的大男孩。
他只不过如实叙述了在某种特殊环境中的经历与心境。换言之,只不过是说了大实话而已。照理说,这恰恰证明了他的纯朴与善良,而不是相反。可为什么会得到这样一种结果呢?
因为他掉进了沟通中非常常见的“身份陷阱”。
什么叫“身份陷阱”?说白了就是:不是别人说的话你也能说,因为你们的“身份”不同。
哪怕是大实话,也是如此。别人能说,而你却不能说,因为你的身份特殊,与别人不一样。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黄致列是一个中国艺人,他的那番描述肯定没有问题。同理,如果他在长沙的那些经历发生在韩国国内,也不可能会在舆论场掀起任何波澜。可为什么偏偏是他本人身上发生的那段真实经历,却会造成如此天差地别的结果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身份不同。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别人的国家拿到了好处,却回过头来说那个国家的坏话——这样的一种语境,在沟通中是极为致命的。
注意,这仅仅是语境上的效果,未必与当事人的人格本质有任何关系。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人格要由他人去定义,而不是自己。尽管很残酷,可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无论你喜欢与否,接受与否,你都必须高度重视沟通中的语境问题。放到这个(类)案例上,就是身份问题。你必须牢记自己的身份,必须严格防止自己在沟通中掉进陷阱而不自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一旦发生问题,你将极难止损,也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黄致列的案例很有普遍性。
最近几年在中国互联网上活跃着一大批外国网红。他们常常不吝溢美之词赞美我们的一切,被许多网友戏称为“精神上的中国人”。当然,这些外国网红有时也会说一些我们的不足之处,但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十分注意措辞和语气,生怕引起网友的不快。许多人将之形容为“满满的求生欲”。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网络平台上也活跃着许多生活在西方的中国网友。而他们赞美西方社会的言论常常会受到国内网友的差评乃至抵制,反之,说一些西方社会的“坏话”,则能很容易为自己打开局面。
许多人把这种现象与所谓的“社会文化传统或氛围”挂钩,其实他们完全搞错了对象。因为同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并不为某个社会或文化所独有。比如说,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外国网络上发表对当地社会的恶评,也一样会招致当地网友的反感。他们会说:“既然你不喜欢这里,为什么不搬回去?”可见,这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问题,与社会性质或文化传统等因素无关。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注意到了沟通中的“身份陷阱”现象,许多人会刻意地选择在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以为能够巧妙地避开这个陷阱。殊不知,在这个被网络彻底联通的大千世界,你越是这么做,反而越容易掉进“身份陷阱”。
这一点,对于广大职场人士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坏消息是,沟通中的“身份陷阱”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就是职场。
好消息是,只要你是个有心人,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
与身份有关的职场沟通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其一,上司对下属。
在上司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身份,就极容易掉进两种不同类型的陷阱,一曰“老好人陷阱”,一曰“信息孤岛陷阱”。
先说“老好人陷阱”。如果上司过于纵容下属,使其在自己面前过于没大没小,便极有可能为自己定性,亦即成为员工心中的“老好人”。好处是你会在下属中间很有人气,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坏处是你会在员工心中失去威信,你说的话、做的决策会失灵。
再说“信息孤岛陷阱”。如果上司在下属面前过于严肃,则很有可能令下属对你敬而远之,甚至阳奉阴违、口蜜腹剑。表面上非常尊重你,对你言听计从,私底下则把你贬得一文不值,对你封锁所有真实信息,甚至忽悠你、套路你。
其二,下属对上司。
下属对上司过于敬畏,会掉入“关注陷阱”,从而令自己失去被上司关注的机会,妨碍自己的晋升之路;反之,下属对上司过于坦率或过分亲昵,则很有可能掉入“真诚陷阱”或“亲信陷阱”。无论是哪个陷阱,都会令自己“凶多吉少”。
大家都看过经典剧集《宰相刘罗锅》。显然,刘罗锅是一个忠臣,在皇帝面前从来都直言不讳。而皇帝尽管很倚重他,却也对他的耿直性格甚为不满。最后,皇帝赐给刘罗锅一块白巾,令其自行了断。可当万念俱灰的刘罗锅展开这块白巾时,却发现上面写了一行字——“君是君来,臣是臣”。原来,皇帝并没有赐死他,只是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身份”!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人物的经历,与刘罗锅截然相反。
这个人叫嫪毐,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赵姬极为宠幸的情人。仗着这层关系,此人在朝中作威作福、无法无天,居然狂妄到将自己称为秦王嬴政“假父”(干爹)的地步。当然,得意忘形的他也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嫪毐最终被秦王擒获,车裂于闹市,并被夷灭三族。显然,嫪毐犯的毛病,也是忘了自己的身份。
可见,与上司过于亲昵,认为自己深得宠信,以上司的“心腹”自居不是什么好事。一旦彼此之间失去必要的距离感,就会令维系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调控弹性受到莫大的伤害。没有了弹性,联结关系的纽带便极易崩断,从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同事对同事。
同事与同事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身份陷阱”。比如说,某些话别人说行,你说却不行;某些事别人做行,你做却不行。这都是与身份有关的陷阱。
相貌身材、穿着打扮,性格爱好、待人接物,人脉背景、学历履历等,都是构成职场身份的重要元素。随着这些元素的不同,沟通中的语境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举个真实的例子。
小丽是公认的司花,其靓丽外形、时尚品位在公司内部无出其右者。这一点让她很自豪,却也遇到不少烦恼。她诧异地发现,许多女员工的“话局”(聊天)她都插不进去,一插就冷场。这令她分外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她的鹤立鸡群为其定义了某种特殊身份,而这一身份与其他同事格格不入。所以只要她在场,现场的氛围便会骤变,让大家兴致顿失。
坦白地说,这没有什么不公平,对小丽来说甚至是好事,意味着大家认可了她的某种特殊价值。关键在于,如果不能看透这一点,职场中的痛苦指数便会直线上升。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说同样的一句话,相貌俊俏的人对你说,你会欣然接受,而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对你说,你便会觉得很刺耳;同样的一件事,出自初中学历的人之手,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可如果出自一个大学学历的人之手,就会让大家觉得很出格。
可见“身份陷阱”的厉害。
其四,部门对部门。
这个比较好理解。不同部门在工作性质、岗位职责、文化氛围、利益取向等方面肯定有不少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不了解这个身份,跨部门沟通就会易发龃龉摩擦的现象,让许多本来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复杂化。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和“圈子”有关的陷阱。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语境,而你不了解或不属于这个语境时,便无法与对方沟通,哪怕你有善意,哪怕你是正确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
在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公司,有一个年过五旬的保安。因为年纪大,职场经验也丰富,他的工作非常到位,甚至堪称游刃有余。所以进入公司没多久,便得到上至老板高管,下到普通一线员工的广泛好评,成了全公司人见人爱的红人。
职场表现顺风顺水,令这位保安大叔自己也倍感振奋。他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好,甚至常常主动要求加通宵夜班且不计报酬,让人越发刮目相看。
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这位大叔便摇身一变,成了公司上下人见人嫌的人。这一戏剧性反转不但令公司高层倍觉诧异,也让他本人深受打击,情绪受到很大影响,工作状态逐渐低迷。
由于全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我负责,再加上平时和这位大叔关系处得不错,他便时常跑到我这里来吐苦水。有趣的是,他吐槽的那些人和事,哪一样、哪一件都与他的本职工作,亦即“保安”这个事儿无关,全都是其他部门的桩桩件件。
原来,在日常工作,特别是夜间值班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于是乎,责任心和行动力极强的他,便把这些琐碎的细节认真地一一记录下来,拿到相关部门去找当事人反映情况,耐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刚开始,他的举动还能得到一些善意的回应,可没多久,那些部门的人便转变了态度,开始表现得有些不耐烦。这让保安大叔很不解。他觉得自己完全是出于公心,没有任何私欲,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于是双方便有了一些言语摩擦和小小的不愉快。
问题在于,在这件事上大叔对所有部门均一视同仁,导致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与公司几乎所有同事均发生了类似的摩擦和不愉快。这就麻烦了。大叔等于无形中将自己推向了所有部门的所有同人的对立面,营造出一种典型的“一对多”的不利局面。
在职场中,这步棋是绝对的死棋,死局。
其实,公平地说,保安大叔的许多意见和建议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确实对公司的管理与部门的运营有不少好处。可问题是,这些意见和建议不该由他来提,他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身份。在兄弟部门眼里,他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因而被广泛地视为一种麻烦与困扰,而不是帮助和支援。
这位保安大叔掉进的“身份陷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手伸得太长”,一个是“下犯上”。他提意见的对象,最初常常是部门的基层员工,在那里碰到钉子后,不服气的他便会直接去找部门经理理论,然而在那里等待他的,将是一颗更大、更硬、更锋利的钉子。
不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部门间的“身份陷阱”,不仅存在“下犯上”这一种形式,还会有“平级互犯”乃至“上犯下”的可能。
比方说,甲部门的主管去找乙部门的主管说事,或者负责A事物的上级高管,去找负责B事物的下级主管理论,也会发生“身份陷阱”的问题。
归根结底,不在其位不谋(或“不懂”)其政。大家职责不同,就会出现沟通中的语境摩擦或冲突。
这方面的案例我在其他章节中也有描述,不妨参考一下。
其五,商家对客户。
商家与客户之间,也会存在“身份陷阱”的问题。
我们常说“顾客是上帝”,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身份体现。哪怕一个社会公开身份为清洁工的人,只要跑到一家店去消费,他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那家店的老板见到这位清洁工,也得表现得非常谦恭、低调。
同理,一家餐馆的服务员,在休息日携朋带友来自己打工的餐馆吃饭,那些平时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高管也得对他毕恭毕敬,不得有丝毫怠慢。
这便是身份的威力。
遗憾的是,许多商家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会在与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身份错位、得罪顾客,给公司运营蒙上厚厚的灰尘。
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试图给顾客洗脑、教育顾客。还有更过分的——某些商家的某些人在顾客拒绝接受他们的意图时,还会恼羞成怒,与顾客翻脸并恶语相加,实在是令人瞠目不已,哭笑不得。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小例子。
因缘巧合之下,我曾经加过一个推销老年人保健品的私人微信。其实这个人的产品相当不错,确实激起过我的一点小兴趣。只是由于不太急需,所以迟迟没有做出购买的决定。结果对方就不断地教育我,对我实行信息轰炸,试图给我洗脑。最过分的是,有一次他居然公开指责我缺乏孝心,思维僵化,不能接受新事物。这一下激怒了我,于是当场将这个人拉黑,删除了他的微信。
我在心里说: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我是谁?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
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此人再次申请加我的微信,并在留言栏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不买就不买,干吗拉黑我?
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是否真的想做生意,抑或是否真的懂什么叫“做生意”?
还有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遇到一个推销新款饮品的女孩。她热情地邀请我品尝她们的新产品,并请我多提“宝贵意见”。我品了一小杯之后,如实地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这让她有些不高兴,竟与我当场争执了起来,拼命地否定我的意见,为自己的产品辩护。她的表情越来越激动,声音越来越大,招来不少顾客围观。我感到既诧异又尴尬,于是扫兴地离开了现场。
这件小事让我颇为感慨。她的解释我能理解,急于捍卫自家商品的心情也没有错。问题在于,她搞错了对象,也没弄明白自己的身份。
显然,她是卖家,我是买家;她是商家,我是顾客。如果我的意见令她不爽,她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对待。比如说,暂且接受或随意敷衍两句打发我走即可,完全不必用与顾客争执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这样做真正的损失将是商家的,而不是顾客的。
总之,这依然是一种不专业、不职业的表现。
顺便说一句,身份陷阱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我在前面提到的“提意见陷阱”“真诚陷阱”其实也与身份有关。比如那个修改我日文稿件的小伙子,犯的就是这个毛病。他以为自己很真诚,只是如实地提了自己的意见,应该得到对方的好评。但却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反而令对方不悦,得罪了人。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明白彼此的身份:你是主,人家是客。因此,正确的待客之道是不应该让客人难堪,无论你是否认为自己很真诚。
反之亦然。如果你是客,人家是主,让主人难堪则更不可取。这依然是情商欠费的表现。
当然,并不是说有意见也绝对不能提。只是说,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或者有高度紧迫性的意见,还是不提为宜。其实,在这些小小不言的细节上主动后退半步,给对方留点面子乃至主动褒奖两句,又有何妨呢?别人只会夸你情商高,而不会嫌你不真诚。
再说一次。是否“真诚”这件事,要把评价权尽量交给别人,而不是固执地留给自己。
深刻洞悉“身份陷阱”对职场人士来说无比重要。特别是职场新人,更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否则便有“摔在起跑线”之虞。
举个例子。
之所以中国的许多公司,包括许多国内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都很讨厌那些刚入职的新员工给公司高层提合理化建议的做法,其原因就在这里——不是说你是新人,你说的话就一无是处。即便有建议,也不应该由你来说,因为你没有资格。理由很简单,一个完全不了解团队的人对团队发表见解,是一个让人极其尴尬,甚至极其愤怒的事情。这件事涉及身份,而你不具备这个身份。
那么,职场中人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避开这个陷阱呢?
是彻底闭嘴吗?
当然不是。既然你坚信自己的想法有价值,就应该勇敢地把它拿出来,而不是隐藏乃至埋葬它。
只不过,你的处理方式要尽量巧妙一些,不可过于唐突。
教给你两个方法:
方法一:身份替代法。
你不妨这么做:去找一个具备合适而完整身份的人,替你说这些话。
这个人也许比你更有资历,也许比你更有权力,也许比你更有资源或背景。让他们去说,你就能巧妙地避开职场沟通中的“身份陷阱”,或者全身而退,或者左右逢源。
万一不成,责任会有分担者。与你无碍,或至少无大碍;万一成功,而你又表现得很低调,则很容易得到赏识,拓深渠道,积累人脉,可谓“一举两得”。
这就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也是唯一可取的办法。
当然,找到这个人不易。所以你需要做的,不是急于表达,而是迅速寻找。在真正找到之前,要尽可能地三缄其口,沉默是金。
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位保安大叔的例子来说,我给他提的建议是:如果有什么新发现和新想法,不要冒失地直接去找人家,最好把这些想法告诉我,让我去说。因为我是公司专责管理的副总,既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身份。当然,前提是你能说服我。否则,无论你觉得自己多正确、多委屈,也要暂时搁置或放弃这些想法。这样一来,一旦发生差错,后果由我承担;一旦取得成效,功劳咱俩共享。岂不美哉?
方法二:“避公就私”法。
具体来说,就是避开公开身份,选择乃至主动营造私人身份。
换言之,既然你的公开身份不适合某个沟通的语境,就要通过主动选择或努力营造私人身份突破之。重点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后者的威力和效率还要远胜前者,绝对值得一试。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老板媳妇的意见和建议之所以能极大地影响老板,是因为其私人身份,而不是公开身份;甲部门张三的意见和建议能被乙部门李四愉快地接受,是因为他们二人是私底下的好哥们儿,而与他们在各自部门的公开身份无关。
所以,职场中的聪明人往往不会过于在意或强调其公开身份。在他们的眼里,这种行为很LOW,技术含量太低。他们真正关注和擅长的,是广泛营造私人身份。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层身份,他们才能在职场中顺风顺水,左右逢源,尽情驰骋。
顺便提一句。千万不要把营造私人身份的努力仅放在上下级的关系中。这种做法更LOW,技术含量更低。处理不好,会让你的职场人设彻底崩盘。那时,甭管上司多赏识你,你的职场之路也很难走下去。
正确的做法是,先下后上,先低后高。先把周边同事甚至自己下属的关系搞定,再去联络上司的感情。这就叫“农村包围城市”:彻底夯实自己的基盘,再逐渐向上攀爬,从而在职场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从另一个层面讲,底盘结实的人也容易得到上司的欣赏和重用。因为这样的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帮助上司贯彻自己的意图;反之,那种讨领导喜欢却让同事或下属反感的人,也会令上司倍感头痛。大概率事件,反复思量的结果,上司会以“法不责众”的名义“挥泪斩马谡”。
这种案例在职场中屡见不鲜,足以引以为戒。
除了上述两个办法之外,解决职场沟通中的身份问题,还要高度注意一个原则、三个要点。
先说原则。三个关键词:面对、接受、处理。
首先你要对这个问题的本质有着透彻的认识,要知道这不是什么公平与否的问题,只是职场中非常普遍的人设与身份的认知与反馈问题。职场中的人设和身份,与太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要素有关,一旦形成,往往极难改变。所以与其愤愤不平,或者试图挣脱、改变这样的身份,不如面对之、接受之,然后机智灵活地处理之。
这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方法。否则,如果你试图强行挣脱与改变,副作用太大,失败的概率太高,闹不好只能让你的人设和身份更尴尬、更被动,而不是相反,实在是得不偿失。
再说要点:
其一,身份的意识。
意识问题无比重要。许多人之所以会落入陷阱,并不是由于缺乏经验和能力,只是由于缺乏意识。在无意识中莽撞行动,最容易掉进陷阱。
所以,许多沟通困境其实很容易避免,就怕一点意识都没有。从另一个角度说,万一你不慎搞砸了沟通,先从身份上找原因,往往事半功倍。
其二,分寸的把握。
不妨遵从“三七/七三理论”。这里的“三七”和“七三”,指的是人际关系的远近和沟通态度及方式的强弱。
在人际氛围好、沟通总体比较顺利的时候“三七”(三分远,七分近;三分强,七分弱),反之则“七三”(七分远,三分近;七分强,三分弱)。注意:切忌走极端,矫枉过正,否则适得其反。会让别人过于难适应,对你的职场沟通乃至整个职场环境都没有好处。
这个要点尤其适用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是有效避免“老好人”“信息孤岛”或“下犯上”陷阱的不二法则。
其三,动态把握分寸,切忌硬转弯。
职场沟通中的身份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因此,分寸的把握也应是动态的,不可以静态。
这就需要你对职场沟通中的语境感觉时刻保持敏感,能随时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新身份”,从而灵活、恰当地把握分寸。
换言之,你要时刻游走在“三七”与“七三”之间:觉得对方的表现有些过分,要适当拉开距离,调整方式与态度。反之则拉近距离。最怕的就是生硬,就是硬转弯。
明明刚才还好好的,现在突然翻脸;明明刚刚才撕破脸,现在忽然嬉皮笑脸——这样的人在职场中并不多见,但却很不招人待见。因为他们会给别人留下性格极不稳定、难以捉摸、喜怒无常的感觉,不容易拥有好人缘。哪怕这种人位高权重,也极易被人疏远,成为孤家寡人。
总之,三七、七三,是动态平衡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亲密有间”四个字,或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八个字。要在“亲”“近”“疏”“远”这四个关键字间闪展腾挪,随时调整、确认,灵活把控、处理自己的身份。这件事既事关情商,也事关智商,务必引起职场中人的高度重视。
许多人也许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会慨叹“江湖不易”,从而心生倦意。殊不知,这种想法太过自私,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原因很简单。往往是这种人,其实最在意别人搞错彼此的身份,常常会对沟通中乃至人际交往中的身份问题吐槽不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才是唯一说得通的“标准”。
其实话说回来,身份这个东西,归根结底是一种“礼节”,而不是什么“江湖险恶”。
礼节即规矩,规矩即人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身份,不成人性。
所以,注意身份不是让你屈从规矩,而是让你尊重人性。这才是真正的常态、自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