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3:你以为自己很真诚,其实你只是太幼稚。
我一向认为,职场是一个需要“先做人,后做事”的地方。
沟通也不例外。职场中的沟通,对“做人”这一点的要求更高、更广、更深,也更复杂。
每个人在职场中都见过这样的场面: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去沟通,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张三“和颜悦色”都搞不定的事情,李四“声色俱厉”却能搞定;张三一个月都没搞定的事情,李四一个电话便能搞定;张三主动央求都搞不定的事情,李四却有人上赶着帮忙搞定……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因为沟通双方的关系不同。
关系是个什么东西?
大体上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筹码”,一个是“做人”。而“做人”本身也能成为筹码。所以,归根结底,这个事儿和“做人”有关。
而职场中的“做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极具变化,既与每个人的造化有关,也与每个人的修炼有关。可无论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真诚”和“善良”。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真诚”这个东西,很有可能是职场中的一个陷阱,一定要多加小心。
最容易误入陷阱的,是职场新人,因为他们往往很难真正厘清“做人”与“做事”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都说职场是一个江湖,是一个大染缸。而我一向认为,职场新人一定要有意识地做一件事,那就是不要急于沾染职场中的江湖气,要刻意地长期保持一份新人的本真。因为这份本真意味着真诚与善良,而“真”与“善”是职场中极为珍贵乃至格外稀缺的资源与品质,是你的加分项,不是减分项,需要你格外珍惜。
可是,真诚、善良不代表幼稚、愚蠢,这里面的界限搞不清楚,你就会在职场“做人”方面出大纰漏,严重影响你在职场中的“做事”。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
一次,我去一家保险公司培训营销技巧。课程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我与一位做一线保险销售工作的女孩之间发生了一点小争执。
事情是这样的:
由于我在课程中一再强调,“不要把商品卖给陌生人”“销售卖的是关系,不是商品。只要销售人员与潜在客户之间建立起真正亲密、可信赖的关系,任何商品或服务都能轻而易举地卖出去”,这个女孩对此提出了质疑。
她说:“您的这些理论听起来挺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必有效。”
我问:“为什么?”
她答:“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向身边的亲友推荐保险。可我发现他们对这个事儿特别敏感,有种明显的抵触情绪。我知道他们的意思,他们就是怕你挣他们的钱……所以越是熟人,其实生意反而越不好做,越难成交。”
顿了一下,她又恨恨地说:“我有个远房表哥,明明他们家有买保险的需求,而且还主动打电话跟我咨询,可是最后却偏偏买了别家的保险,就是不从我这儿买。你说气人不气人?其实他们不说我也能猜出来,肯定是我那表哥的媳妇撺掇的,生怕让我挣了她老公的钱!”
我说:“好,明白了。那我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你在向陌生人推销保险的时候,会不会比熟人更容易?”
她(语塞):“那当然不会……向陌生人推销保险更不容易,人家根本不理你这个茬儿……”
我说:“那就是说,我的理论没有错。总的来说,把保险卖给熟人,还是要比卖给陌生人相对容易一些,对吗?”
她(无奈地):“对。”
我说:“这样,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当初你对那位表哥这么说,看看会怎样——别说你自己是保险公司的,而要说你认识一个保险公司的朋友,并从他那里买了一份性价比特别高的保险。而且碰巧前两天刚出险,对方的理赔非常迅速,非常到位,让你非常满意。然后你再对表哥说,你和那个保险公司的朋友关系特别好,可以要到相当优惠的成交条件。问问你表哥想不想试试。你说,这样做,和你当初的那种处理方法相比,哪个效果更好一些?”
她几乎不假思索地答:“当然是您说的这个方法更好一些。”
我又转身问了问在场的其他人,他们也都这么说。
我心里暗自得意,觉得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不但解开了那个女孩的心结,而且帮了所有现场听课的年轻人一个大忙,让他们今后的业务路上少了不少磕绊。
其实,我大错而特错了。真正的磕绊,却从这个时候才开始。
我非但没有等来“高,实在是高”的称赞,反而受到更为猛烈、更加集中的质疑。这一次,不但那个女孩反应激烈,还把其他几个在场的年轻人卷了进来。
事情是这样的:
尽管他们认可我的促销方法“确实会更有效率,成交概率更高”,却不约而同地拒绝采纳这个方法。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不真诚”,等于向自己的熟人撒了谎,所以是一种“欺骗”行为,会让他们良心上过不去。更有甚者,他们还十分担心万一哪天事情败露,对方追究起来,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听到这些义正词严的质疑与驳斥,我既颇感意外,也很是无语,不禁哑然失笑,无奈之下,只好一一解释:
第一,这不是一种“托儿”的行为,所以没必要自责。所谓“托儿”,是指人家客户本来没有需求,你硬是要找个“托儿”来强行刺激人家的需求。而我的这个建议则不然。因为你的表哥确实有需求,只是对所谓“杀熟”现象心有芥蒂。而你这么做,完全是替他着想,是帮他消除这个心结,所以并不构成欺骗,也与托儿无关。
第二,你的行为归根结底对你的表哥及他的家庭有利。你想,既然他有需求,说明他需要保险,而你恰恰为他提供了保险,这不是好事一桩吗?也许你认为说真话会让你更加心安,可是你自己也承认,说真话会让这笔交易变得更为艰难,甚至有可能彻底泡汤。那你应该如何权衡利弊呢?难不成你宁可不成交,也非要这种所谓的“心安”?可是不成交,你又如何心安呢?退一步讲,说真话,即便也有成交的可能,可是会大幅延迟成交的时间。万一在这期间对方的家里出了险(亦即发生意外)怎么办?你岂不是更对不起他和他的家人吗?
第三,至于“事情败露,会吃不了兜着走”,则更是无稽之谈。这首先是对你公司的产品以及公司的侮辱。反之,只要你相信公司的产品和公司,就不存在所谓“败露”的问题。即便产品卖出去之后出了状况,按照正规的售后服务手续去处理即可。你又何必做贼心虚呢?
至于身份问题,也没必要太担心。就算对方事后知道了你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说“在和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一行,所以决定跳槽过来干这行”。据我所知,保险公司许多员工都曾经是保险客户,在买了保险,特别是出险、理赔之后加深了对保险的理解,从而决定投身这一行。这在业内非常普遍,不是什么新鲜事,具有完全、完整的说服力。
总之,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善的,是真心为顾客着想的,那就没必要死抱着僵化的价值观不放,完全可以灵活一些,务实一些。
反过来说,如果你不这么做,反而会构成“不真诚”。理由很简单,既然你表哥一家已经对杀熟行为有了本能的抵触,那么即便你从头到尾说真话,勉强说服对方,勉强与之成交,他们心理上的芥蒂也依然会存在,甚至会更严重也说不定。不夸张地说,也许在你这里成交之后,他们会越想越别扭,越想越来气,在未来的日子里对这份合约稍有不满就会疑神疑鬼,怪罪到你身上,甚至会中途放弃也说不定。你说,这种情况算得上“真诚”的结果吗?
遗憾的是,任我好说歹说,那个女孩就是不能接受,甚至不能理解我的解释。其余几位在场的年轻人显然也没有被我说服,而是一致力挺女孩的立场,坚持“真诚不可欺”。
我感到很无奈,便问那几个年轻人:“假设,我只是假设,如果你们的某个亲戚得了癌症,你会如实相告,还是会对他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他,他的病没什么大不了呢?”
没承想,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异口同声地跟我说:“如实相告,因为不能撒谎,无论这个谎言是否善意。”
只是,包括那个女孩在内,那天听课的年轻人全部都是职场新人,还没有过试用期。
显然,他们掉进了一个叫作“真诚”的价值观陷阱,而且还陷得非常深,几乎难以自拔。
一句话,“真诚”不等于“幼稚”,“善良”不等于“傻”。这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万万不可混淆。
那么,如何才能规避“真诚陷阱”呢?
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利弊原则、效率原则和成长原则。
先来说说利弊原则。
亦即你的选择,必须对所有当事人都有利,或至少利大于弊。
这就需要你首先搞清楚“利”与“弊”的概念。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弃婴,是被养父母悉心养大的,但是他并不知情,一直以为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么,如果你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非要告诉这个孩子真相,那么你的行为到底对谁有利,对谁有弊;抑或到底什么是利,什么是弊呢?
也许你认为“真相”意味着“真诚”,所以这么做对大家都有利。其实不然,告诉那个孩子真相,很有可能只对你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你是用对方的不幸身世(尽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以及对对方幸福人生和美满心理环境的破坏来满足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你的行为非常自私,并不“真诚”,遑论“善良”。
看见没有?你的本意是求真向善,可是你的行为却令你适得其反。这就是典型的陷阱效应。
要想规避陷阱,必须正确理解善恶的区分、利弊的异同。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立场的正当性。
这就是情商,是职场中人,抑或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共情能力。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案例。
这是许多年前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故事:话说一辆公共汽车靠站,车门打开,上来一对父女。父亲的脸色很不好,仿佛大病初愈。女儿单手挽着年迈的父亲,另一只手扶着车内的栏杆与父亲并肩而立。车内人满为患,异常拥挤,所以几乎无人注意到老人异常的样态。
这一幕刚巧被一位坐在窗边的女孩看到,于是她立刻起身,热情地跟老人打招呼,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
老人一个劲儿地推辞,女孩也一个劲儿地谦让。于是老人不再推辞,躬下身坐在了那个座位上。
没想到,不一会儿的工夫,老人的额头便沁出豆大的汗珠,脸色更难看了。很明显,老人在强忍着什么。
那个让座的女孩并没有很在意,只是本能地以为老人身体不舒服——好在自己把座位让给了他,要不然老人得多受罪啊!
不过,老人的女儿却是一脸的不快,似乎对女孩的善意并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好在女孩也并不在意。在她心里,给老人让个座是举手之劳,没什么大不了,用不着表示谢意。
未几,老人到站。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谢过那个让座的女孩,被女儿搀扶着下了车。
下车后,女儿终于忍不住,埋怨起自己的父亲。
原来,老人刚做完痔疮手术从医院出来,在乘公交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本来,他是可以拒绝那个让座女孩的,可他却选择成全对方的好意。
他对女儿说:“现在公交车上有好多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看见老人上车就把头扭到一边装看不见,或者低下头玩手机对老人不理不睬,这股风气很不好。难得遇到一个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好孩子,我真的不忍心拒绝她……”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一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现在问题来了。
这个老人的行为是否“真诚”?他用这样的“造假”之举成全他人好意的动机又是否“善良”呢?
相信给出否定答案的人应该屈指可数。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对其他类似的举动不能够一视同仁呢?
显然,这不符合逻辑。
可见,做到“真诚”不容易,有时确实需要用到一点点情商,甚至一点点心机。问题在于,一提到心机,许多人就会本能地反感,会觉得“心眼多”,甚至“狡猾”,会觉得不够真诚,不够善良,所以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这就不能不提到两个概念:小聪明与智慧。
那么,小聪明与智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三个字:价值观。说白了,就是“真诚”和“善良”。
真善之人的聪明,叫“智慧”,反之则叫“小聪明”。有时,也可以“狡猾”称之。
举个例子。诸葛亮聪明不聪明,心眼多不多?恐怕至少,这个人一辈子都与“傻”字无缘。
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用“狡猾”或“小聪明”这样的措辞形容诸葛亮,一提到这个人,每个人的脑海里都必然会浮现出“智慧”二字呢?
无他,诸葛亮的价值观使然。或者说,是他的人格、人品使然。因为诸葛亮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所以智商用在他身上,就只能以“智慧”来形容,而与“狡猾”或“小聪明”无缘。
每个人都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当然,看在对手眼里,也许是“诡计多端”;可与此同时,无论是战友还是对手,都对他的耿耿忠心敬佩有加,并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信条高山仰止。
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只要你确信自己本性善良,价值观端正,那么心眼多一些,手腕活一些,务实一些,机灵一些,未必是坏事,未必会伤害到你的“真诚”。对此,你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充分的信心。
再来说说效率原则。
如果某个选择能让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得利,抑或以最高的效率兴利除弊,那么这个选择一定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就拿前面那个例子来说,既然买一份合适的商业保险符合客户的利益,且这一点已经得到各方确认;而一旦拖延,不但客户的缴费额度会提高(一般的保险产品,年纪越大保费越高。这就意味着给顾客造成事实上的经济损失),而且万一客户在拖延期内出险(发生意外),则后果更加不堪设想。那么,硬要用所谓的“真诚”去造成这种拖延(甚至是无法成交的风险),是不是一个“善良”的表现呢?抑或是不是一种对顾客、对公司乃至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呢?
恐怕没有人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显然,只有避免拖延,尽快成交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才能真正构成“真诚”与“善良”:对顾客,只有成交才能确保利益;对公司,只有成交才能形成业绩;对自己,只有成交才能赚取提成,养家糊口——这才是一个真诚的人应该做的选择。
否则就是虚伪,就是“伪卫道士”的行为。
最后,再来聊聊成长原则。
顾名思义,所谓“成长原则”,是说你的真诚与善良务必成为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否则,就构成了“伪真”和“伪善”。
要知道,真诚、善良与天真、幼稚之间,既有交集,也有并集。换言之,真诚、善良并不必然意味着幼稚与天真。而职场需要真诚的人,不需要幼稚的人,且职场没有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不会等待你慢慢地成熟、成长起来。所以,对于“成长”这件事,你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自己肩负起成长的使命,而不是把这个使命寄托于他人,托付给公司。
因此,你没有时间固守自己幼稚的价值观,享受那种“自己感动自己”的快感,更不能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你必须从成长的角度看待问题,兴利除弊,自我革新,不断地向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职场人的终极目标迈进。否则,你在职场中将举步维艰。
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固守“真诚”的人设,不改“幼稚”的本色,公司将很难对你委以重任。比如说,公司派你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商务谈判,你却出于“真诚”的本能向对方泄露底牌,或拒绝配合己方团队成员“与对方周旋”的建议,那岂不是要坏大事?
当然,“成长”不等于“乱长”,更不等于“长歪”。寻找真诚与幼稚的并集,也不等于彻底抛弃真诚。
这是两码事,不可混淆。而做到这一点也不难,只要你能严格遵循前面提到的那两个原则,就能确保你的成长之路不会走向歧途。
“成长原则”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原因。
常言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果你固守幼稚的“真善”观,拒绝成长、成熟,那么,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便极有可能落入“人善被人欺”的窘境。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职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条隐秘的鄙视链。
这条鄙视链往往对职场新人有极强的杀伤力。一旦被其拴住,往往极难脱身,会极大地影响未来职场环境与职场条件的优劣。而职场新人的幼稚与天真,则常常会成为这条鄙视链的定向标靶,一旦被瞄上,便“凶多吉少”了。
但许多职场新人常常会矫枉过正,总想尽快地褪去善良的外衣,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更有城府一些。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一来,自己被欺负的可能性就会少一些,别人也会更高看自己一眼,从而更有利于自己在职场中施展拳脚。殊不知,这样做恰恰会适得其反,反而会让他们的职场之路走得更为颠簸,更为艰难。
理由很简单。不妨换位思考一下。面对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和对方掏心窝子,打开天窗说亮话吗?显然不会,对吧?恐怕更大的可能,是会提防这个人,不停地试探这个人,甚至会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说,城府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只能提升你沟通的门槛,增加你沟通的成本,降低你沟通的效率和成功的概率,使你在职场中混得更艰难。
可见,“善良”与“成熟”不矛盾,“成熟”和“城府”也未必是一码事。你完全可以做一个善良、成熟而没有城府的人,以此来降低沟通成本,提高职场效率。
总之,善良不等同于“傻”。职场需要善良的人,不需要傻的人。而不让自身的善良踏上“傻”的不归路,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长”。
话说诸葛亮善良不善良,但是有谁敢或能欺负他吗?
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种平衡术,也是一种艺术,关键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