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七节 人设陷阱和博弈陷阱

字体:16+-

陷阱7:你以为你在塑造同事对你的认知,其实同事早已把你移出“朋友圈”;你以为你胜了博弈,其实却输了整个职场。

职场沟通中还有两个陷阱需要高度注意:一个是“人设陷阱”,一个是“博弈陷阱”。

一般说来,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老人,所有职场人士都会非常重视同事心目中“人设”的塑造,而实现这一过程,则往往会通过“博弈”的手段。

这一点不难明白:你的同事怎么看你,决定了你在职场中的地位以及职场环境的优劣。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你在职场中的阶级属性。

哪怕你是一个高管,职场环境也有可能非常恶劣、紧绷;反之,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员工,职场环境也有可能非常优渥、松快——尽管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屡见不鲜,可却未必引起了职场中人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位女性网友,曾通过种种途径找到我,向我细述她在职场中的“不幸”遭遇,并不断地向我问计,希望能够改善这种境遇,而且是尽快改善。

不过,在听了她无数遍“祥林嫂”般的叙述之后,我也一再跟她强调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的情况没那么单纯,急不来。

事情是这样的:

我们姑且称故事的主人公为A女士。她近十年的职场烦心遭遇,都与一位B女士有关。

话说两位女士同时进入公司,迄今司龄均为十年,都是公司的元老级员工了。两人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只不过小A运气稍好,表现也不错,比小B升职的速度快了一些。而且一步快,步步快,一直到今天,她的职位也比小B高了半级,是她们那个部门的主管,后者则是副职。

从表面看,小A的职场之路似乎颇为顺利。可其实不然。按照她本人的说法,这十年的职场生涯简直令她心力交瘁,几近抑郁的边缘。重点是,这种身心高度疲惫的状态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来自职场中的人际环境。甚至不夸张地说,她会通过主动增压、拼命工作的方法来为自己减轻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否则几乎片刻不得安宁。

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题似乎出在小B身上。

原来,刚进公司的时候,她和小B之间的关系处得还不错。毕竟是“同期生”,有许多共同语言,在职场新人面对的很多问题上也能互相照应。可是,随着小A先声夺人,获得晋升的机会,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微妙变化。小B主动疏远小A,两人之间,无论是从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方面,都开始渐行渐远。

不仅如此,小B还拉拢部门里的其他同事(她们部门总共就五个人,且均为女性),一起疏远小A,使小A长期被孤立。这让她心里很不舒服,在职场中的地位也非常尴尬:明明自己是最大的领导,可是所有的兵都在歧视自己,欺负自己。真真是岂有此理,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彻底撕破脸,以牙还牙;第二,耐下性子,厚着脸皮改善关系。毕竟职场之路还很长,一旦真把同事关系搞僵,对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显然,这两条路是互相抵触的。这让她陷入巨大的纠结之中,且这一纠结,就纠结了整整十年。

换言之,这十年,她是在时而强硬、时而软弱,时而“撕破脸”、时而“厚脸皮”的状态下度过的。而她对这样的状态极度不满。她渴望释放,寻求一种极致的结果:要不然就彻底放弃这个职场,要不然就彻底改变这个职场。可优柔寡断的性格又让她既无法做到前者,也与后者相去甚远。于是只好继续纠结下去,只好找到我这里“寻医问药”。

那么,小A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显然,她是一位对塑造自身职场人设这一命题极为重视的女性。对于这件事,她非常用力,也非常吃力。可遗憾的是,用力过猛导致她昏招儿迭出,最后掉进了“人设”的陷阱。

她试图采取博弈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试图营造一种进可攻(该撕破脸的时候撕破脸),退可守(该厚脸皮的时候厚脸皮)的局面。照理说,这套逻辑是不错的,可为什么在她身上却一点也不灵验呢?

结论是,她在博弈方面也出了问题。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理念的问题。

这就是职场中非常经典的“博弈陷阱”。

让我们从头说起,分析一下小A的遭遇。

首先,她与小B之间的关系,看似拐点出现在“一个先升,一个后升”上面,其实却不尽然。在与小A有限的几次接触中,我便强烈地感受到这位女士性格中的巨大缺陷。

一个字:累。两个字:太累。

与之打交道,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既累人,又累心。

她是那种心机或者心事极重,极其警惕、敏感、矛盾、保守的人。看得出来,她极度缺乏安全感,不轻易相信别人,极度重视却不善于保护自己。因此,她在自我保护的路上走得越远,发力越猛,便越会走偏,后坐力也便越大,自我伤害便越深、越惨烈。

我几乎在意识到这一点的第一时间便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也并不反驳,只是强调“这都是职场害的,小B害的”。

我隐隐觉得,她这样做是倒果为因。人的性格很难改变。难以想象,在她还是职场新人的时候,她能以开朗的个性赢得同事的欢迎,或至少能让同事们与她相处时能够基本感觉舒适。这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只不过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因为从第一天开始,她便在刻意塑造人设,并在有意无意间开始了与同事之间的博弈。而她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会让大家感到很累,很不舒服。于是大家只能对其敬而远之——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往难听了说,她成了职场中不受欢迎的人。

坦白地说,这种境遇对小A而言确实有些冤枉,因为她这种人往往很善良,很脆弱(尽管表面上也许不是这样);且大体上是防守型性格,没有什么攻击性。可恰恰是这种人,在同事的眼里却像一只刺猬,极其好斗,仿佛随时做好了攻击的准备,所以只好“惹不起躲得起”了。

举几个例子。

在与我的对话中,她不止一次地提到“玩笑”这个话题,并以此为由,抱怨了公司中的好几个同事。其中有男也有女。

比如某位女同事针对男女关系开的玩笑,让她很不舒服,觉得对方似乎在影射什么。于是她便坦率地跟对方说了自己的感受,令这位女同事诚惶诚恐,不断地跟她解释、道歉。

再比如说某位男同事针对时尚品位开的玩笑,让她极为愤怒,觉得是对自己的冒犯,于是乎她义正词严地谴责了这种行为,令对方几乎下不来台。

不可思议的是,小A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位同事跟她开的玩笑,以及所有这些玩笑的时间、地点、场合、次数,甚至是分类。没错,每一个来自同事的玩笑,小A都会仔细地研究,仔细地品味,然后区分出其性质、程度,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下不同的结论,做不同的反应(或反击)。

她认为,玩笑最能够反映一个人在同事心中的地位。对方是否尊重你,是否高看你一眼,都能从玩笑中体现出来。所以她几乎得了一种强迫症,强迫自己认真对待同事的每一个玩笑,以至于对其他同事来说纯粹是调节气氛、融洽关系的玩笑,在她这里却仿佛如临大敌、如履薄冰。

你想,这样的人,在职场中能有好结果吗?

有趣的是,在小A向我咨询的过程中,她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职场境遇,而是“如果某某这么做,或那么说,我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反击,还是应该忍受?”“如果反击,对当事双方来说利弊各是什么?”“如果忍受,是不是会给对方发出错误信息,让他以为我好欺负,从此变本加厉?”

看见没有?这位女士满脑袋装的都是“博弈”二字。对于博弈技巧的追求,真可谓精益求精,不遗余力。

问题在于,这样的博弈对她来说,是否还有意义呢?

显然没有。她以为她在塑造职场中的人设(自我认知与个人形象),其实她早已被同事移出了“朋友圈”;她以为她在博弈,其实她已经失去了整个职场。

她曾得意地对我说:“现在公司里几乎已经没人敢对我开不礼貌的玩笑了!”而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她的世界里消失掉的何止是同事“不礼貌的玩笑”,而是“所有玩笑”,甚至不只是“玩笑”,而是所有“交流”——因为同事们已经几乎不和她说话了。

所以一方面,她有不小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很成功——因为她的反击,捍卫了自身的尊严;可另一方面,她又有极强的挫折感,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没人理她,让她很孤独。

我直言不讳地直指其非,而她却感到很委屈:“为什么不能既得到同事的尊重,又能与大家和睦相处呢?难道和睦相处,必须以失去尊严为前提吗?”

是啊,她的要求并不高,也完全合理,可为什么做不到呢?问题是,为什么其他同事可以如此轻易地做到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在“人设”和“博弈”这两个陷阱中陷得太深,而其他同事则不然。

那么,职场人士应该如何塑造人设,如何建设同事心目中的自我认知,从而有效地避开这两个陷阱呢?

给大家介绍一个原则、三个要点。

先说原则:充分认识,透彻理解职场中的“鄙视链”现象。

任何一个职场都会或明或暗地存在一条鄙视链。这个东西既与明规则有关,也与暗规则(潜规则)有关,且后者的能量往往大于前者。

具体来说,构成职场中“阶级”的要素,比如职位的高低、资历的深浅、能力的长短、业绩的好坏等,这些明要素可以构成鄙视链;与此同时,构成职场中“圈子”的要素,比如背景的远近、爱好的异同、利益的疏密、人脉的层次、资源的多寡等,这些暗要素也可以构成鄙视链。

鄙视链中的明要素和暗要素之间,既有交集,也有并集。比如,某位公司高管尽管表面上看似乎高高在上,得到所有人的敬畏,其实暗地里,他却被所有人鄙视、唾弃;反之,某位基层员工尽管表面上平淡无奇,却在公司里上下通吃,拥有极好的人缘,有时说话甚至比老板都好使,能够轻易调动公司里的各种资源。

当然,相反的案例也有,不再一一赘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复杂交错的状态总体而言是流动的,而非静止的,随时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比如,某个职位相对低下的人忽然得到老板的青睐和晋升的机会,抑或某个行将淘汰出局的人奇迹般地搞定一个巨额订单,这些突发事件都会戏剧性地改变当事人在职场鄙视链中的位置。

只不过,这样的改变却未必总是正面的,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例如,对那个幸运地得到老板青睐和晋升机会的人来说,表面上看似乎在鄙视链中的位置提升了,其实不然,如果处理不好或掉以轻心,他的职场境遇反而有可能不如从前,围绕他的职场环境反而会更为恶劣。原因很简单,曾几何时,与自己相仿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忽然爬到了自己上面,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可能是一件愉快的事。反之,曾长期与自己并肩甚至比自己高一头的人忽然之间被压在自己身下,对那个幸运儿来说则是无比畅快、得意的事。重点在于,超越者能够敏锐地感知被超越者的不快,而这种感知反而会进一步刺激他的快感,令他越发得意。这种源于相对境遇改变的情绪冲突,将最终重新定义所有当事人在鄙视链中的位置。

显然,这一回那位幸运儿一定不会太走运。

所以,“得意”没有问题,关键是不要“忘形”。这不仅仅是个谦虚的问题,而事关你是否能有一个舒适,至少是正常的职场环境。

兹事体大,万万不可小觑。

再来说三个要点:

其一,可以敏感,但要适度。

对职场人设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是必要的。不夸张地说,对这个问题完全无感,也许是个更大的错误,会让你掉进更深、更险的陷阱。

必须强调的是,许多人都喜欢以本色待人,喜欢在生活中呈现自然态,不喜欢戴着面具生活,觉得那样做太累、太乏,这一点是人之常情,本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这种“本真心理”也许未必适用于职场。因为职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戴着面具,如果只有你自己素面朝天的话,显然与这个环境是格格不入的,那么等待你的,要不就是改变,要不就是淘汰。

换言之,职场是一个不可任性的地方,没有人会惯着你,所以你必须悠着点。

对这一点,我本人可谓深有感触。

犹记得二十年前初入职场之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天真可爱,血气方刚。当时公司里来了一批年轻的女孩,我与她们处得不错,经常在一起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甚至偶尔会模仿女孩们的娇嗔语气与她们开玩笑。

没承想,我的这些举动却被某些人抓住了把柄,成为他们私下里取笑我天真无知、难堪大用的证据。一个如此不起眼的小细节,却几乎让我深陷职场鄙视链的泥淖。好在我的反应够快,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在落入陷阱的边缘成功止损。

从那以后,我认识到职场不是一个可以肆意释放天性、展露本真的地方,也认识到必要的面具非但不是职场中人际关系的障碍,相反可以成为职场环境的润滑油,让大家彼此相处更默契、更顺遂,更有效率。

不过,我从中得到的最大启发,却不是“保持敏感”,而是“切勿敏感过度”。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可草木皆兵,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我需要做的,无非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多长一个心眼,多用一些智慧罢了。

这一点很重要。前面提到的小A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矫枉过正的例子。真进入她那样的状态,就太辛苦了。不但自己苦,自己周边的人也苦。久而久之,被疏远、被孤立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完全不意外。

她的故事颇具讽刺意味:越是拼命地想摆脱鄙视链,越挣扎、越努力,反而在这个链条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不得不说,这样的遭遇既令人同情,也发人深省。

其二,可以博弈,但要精明。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一定不要轻易引发博弈。不要让自己变成职场中好斗的公鸡,那会给你的整体人设带来致命的打击。要对你博弈对象的本质与动机有个清晰、透彻的认识,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以及是否值得博弈。另一方面,时刻不要忘记你博弈的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因此万万不可发力过猛,把彼此的关系搞得太尖锐乃至太敌对。

就拿小A来说,她要弄明白为什么会有男女同事对她开令其不快的玩笑。她必须清晰地分辨这种行为到底有没有潜在的恶意,然后才要决定是否采取博弈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以期防患于未然或及时止损。

事实上,从小A过分保守、过度敏感的性格来看,她的反应很可能有些过激——也许其他同事之间经常会开那种性质、那种程度的玩笑,且大家都不觉得有何不妥,所以那几个同事在小A面前也便真情流露了。换言之,人家跟她开这样的玩笑,恰恰是没把她当外人的表现。而她剧烈的反应反而吓了对方一跳,并由此让对方得出“此人不好交”或“此人不可交”的结论,所以这是一记典型的“乌龙球”。

还有一种可能。那几位同事就是故意这么做的,其目的却未必出于恶意。毕竟对他们来讲,职场中有一个颇难相处的“怪人”不是什么好事,这种人的存在本身也是职场环境劣化的表现,是他们急于回避乃至急于改变的。于是,他们便对小A做出试探性的举动,看看能不能把她拉入“正轨”,将其变成“自己人”“圈内人”。亦即“如果能接受他们的玩笑”,证明此人“可交”,至少“还有救”,反之则不可交。换言之,他们之所以故意挑逗小A,是向她伸出橄榄枝,给她一个融入他们的机会。没承想,小A却极不上道,生硬地拒绝了人家的好意。这下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那些同事而言,“群起而孤立之”便是唯一剩下的选项。

当然,必须承认,职场中不乏心怀恶意的人。可即便如此,职场毕竟是职场,同事毕竟是同事。这就意味着,反击是一个可选项,但必须注意反击的技巧与分寸,以免令关系敌对化,或将这种敌对关系过度表面化、公开化、尖锐化。真走到这一步,对你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比如说,如果对方对你开恶意的玩笑,你该怎么办?义正词严地警告他?当然可以。但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用这么生硬、这么缺乏回旋余地的招数。

你完全可以这样做:回敬他一个同样充满恶意的玩笑,对其进行对等反击。只不过,这种应对方式需要较高的智商和情商以及较强的现场反应能力,确实有一点点难。

所以,你还可以尝试一个更简单的做法:不失礼貌地对他笑笑,然后起身与他擦肩而过,扬长而去。

要知道,恶意的玩笑无非是为了羞辱,而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反应。所以,“不做任何反应”本身就是最好的反应。而对方看不到你的反应,必然会感到无趣,也就只能罢手。

当然,恶意依然有可能卷土重来,你只须如法炮制即可。因为你心里清楚,当一个人无数次的努力都得不到任何反馈的时候,放弃便是唯一的结局。

顺便说一句,来自他人的恶意是一种热暴力,你的“不做反应”则是一种冷暴力。因此,归根结底,你所用的是一种“以暴制暴”的手段,并没有落下风。再者,一般情况下,冷暴力的威力还要超过热暴力,所以你的报复强度足以令对方胆寒,对此你要有充分的认知。对方越变本加厉,越是束手无策、气急败坏的表现,越能证明你的冷暴力威力之强,震慑之大。由此,无论对方如何出招,你只须坚守阵地即可,不用做多余的动作。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败下阵来。

其三,刻意训练。

大多数掉进职场“人设”和“博弈”陷阱的人都存在明显的性格缺陷。所以,治标须治本,这个东西必须从性格的改变或调适开始做起。

没错,改变性格确实很难,却也并非绝无可能。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断地进行刻意训练,即便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个性,至少局部的调适完全有可能。只要性格能调适过来,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然会有所转变。

你变了,别人也会随着你变;当所有人都有所改变,职场环境也便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关键在于坚持。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改变或改善环境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绝对需要量变的积累。要相信自己,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定能等到质变发生的那一天。

刻意训练的操作要领如下:

第一,任何刻意训练都必须有专人的指导、督促与引领。

除了极个别意志极其坚强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刻意训练靠自律基本没戏。所以你必须找一个人,对你进行指导、督促与引领。这里面尤其以“督促”最为重要。也就是说,这个人未必是高手,即便他无法指导与引领你,至少能对你起到督促的作用,也会大幅度增加刻意训练的成功概率。

第二,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影响,不妨从这里入手。

比如你是一个不苟言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人,可以在一个私密空间里,偶尔对着镜子讲几个荤笑话;又或者,如果你是一个性格保守,穿着朴素的人,可以偶尔穿一些奇装异服,在自己房间的镜子前摆几个大胆、性感的pose……

没问题,最初的不适感很正常,不必太在意。你会慢慢适应。等什么时候,做这些训练时你可以直视镜子里自己的眼睛,一切便大功告成。

第三,及时反馈。

每隔一段时间,要将平时训练的东西拿到职场中去验证一下,看看灵不灵。如果不灵,要好好想想到底是哪里有问题,然后不断地调整、改进,再训练、再反馈……如此这般坚持一段时间,必然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