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三章 职场沟通的思维陷阱:为什么逆向思维很重要

字体:16+-

第一节 示弱与示强

陷阱1:强者不可示弱,弱者不可示强。

绝大多数职场中人都有一个天然的本事,那就是“忍耐”,或者叫“勉强自己”。

可以理解。公司不是你们家,你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放飞自我,肆意妄为,因此适当的忍耐乃至勉强确实不可或缺。问题在于,一旦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

比如说,我们都曾经在职场中见过这样两种人:

一种人天生弱势。遇到什么事情都倾向于忍让,倾向于委曲求全;另一种人则完全相反,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喜欢强出头,绝不认输,绝不妥协。可毕竟人食五谷杂粮,都有七情六欲,大家都是凡人,不是神仙,一旦情绪和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且一发不可收拾——或者和同事撕破脸,愤然而去;或者被彻底压垮,自暴自弃。

可见,过于示强或过于示弱都会积蓄庞大的能量,一旦控制不好,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这是人际沟通乃至人际交往中非常厉害、非常可怕的陷阱,务必引起高度注意。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开陷阱,让这些能量为我所用,能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呢?

一起来看一下。

一般来说,“恃强凌弱”不是一种高明的沟通方法。用这样的方法不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而且即便能够达到目的,其成果也往往缺乏可信度和可持续性,随时有可能被对方颠覆,让你花在沟通中的所有心血付诸东流。

特别是针对那些高度敏感、极其艰难的话题而言,过于“示强”的沟通手段往往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理由很简单:所谓“沟通目的”的达到,必须具有鲜明的双赢特色。换言之,需要双方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都满意、都高兴,能够在彼此之间形成心与心的谅解、心与心的妥协、心与心的交换的健康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正式给沟通画上一个句号,而且让这个句号充分可信任、充分可预期、充分可执行、充分可持续。任何无法实现这样一种结果的沟通,理论上都是无效沟通。

所谓“服人要服心”“心服口服”,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示强”的沟通手段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呢?

也不尽然。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示强”的方法会收到奇效也说不定。但有一个前提:这一招要和“示弱”交叉着使用,不可一味地示强;“示弱”也要和“示强”交叉着使用,不可一味地示弱。

事情是这样的:一贯弱势的人忽然示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往往极具震撼力和威慑力,会将己方的沟通能量瞬间放大许多倍,从而将对方彻底压制住;同理,一贯强势的人忽然示弱,又或者,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示弱,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大事上示强,也能取得相同的威慑力和震慑效果。

这就是“落差”或“反差”的力量。

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相应的案例,比如说每个人都知道不能过分欺负老实人,否则他们一旦真急了眼,彻底爆发出来,那能量绝对吓死人;再比如说,大人在和小孩子相处的时候,无关痛痒的小事往往不会计较,可一旦涉及原则性问题,那绝对“翻脸”没商量。久而久之,小孩子们便“摸透”了大人的脾气,小小不言的事情可以尽情撒娇,与此同时却也能够做到不越雷池半步,轻易不去触碰大人的底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的后果,以及这个后果他们是否吃得消。

可见,“示强”亦有妙用,但必须与“示弱”同行。

这一点,也可为职场中的沟通带来不少有益的启示。

就拿职场中大多数人都很难启齿的涨薪话题来说,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公司里是一个格外“事少”、格外合群、格外顺从的人,而且这一点有口皆碑,连老板都十分认可,那么大可以堂堂正正地找老板提要求,当面“痛诉革命家史”,向老板倾诉你的不易。如果你对自己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你的“反常”举动在老板心里将极具震撼力。他会立刻明白:能把这个“老实人”逼到这份儿上,那么问题肯定已经严重到一定程度,不能不认真面对了。

同理,如果你是管理者,平时对员工和颜悦色、仁至义尽,是个常说好话,也特别好说话的上司,那么当你在某个问题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时,这种强势也将极富威慑力,会让你的下属员工瞬间知晓:这件事非比寻常,不可能有任何通融的余地,只能无条件接受,无条件执行。

以上,说的是以“弱者示强”为主的沟通手段。

下面再来说说以“强者示弱”为主的沟通方式。

一言以蔽之:强者的示弱,其效果就和弱者的示强一样,往往极具震撼效果,极富威慑力。

举个例子。

众所周知,三国时蜀国的灵魂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典型的“好哭”也“擅哭”之人。这二位仅凭自己的几行清泪,便不但能得人,还能服心,甚至可以攻城略地,赢取江山。

为什么这么神奇?

就是因为这二位都是不折不扣的强者,而强者之泪力敌千钧,无论是对下属还是敌人,都极具杀伤力。

就拿诸葛亮本人来说,当他与刘备隆中初见、纵论天下的时候,后者郑重请其出山。而诸葛亮以自己“闲云野鹤惯了,不想多问世事”为由,婉言谢绝了刘备的盛情相邀。刘备一听就急了,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如果先生不肯出山相助,那百姓的苦难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刘备“拯救天下苍生”的人生目标何时才能实现呢?

眼看着刘备这等大人物居然在自己面前像个孩童般痛哭流涕,诸葛亮备感震撼,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跟随他走出深山,成就霸业。

刘备的眼泪不仅搞定了一个诸葛亮,还搞定了另一个大人物:长坂坡英雄赵子龙。

想当年,赵子龙误投公孙瓒麾下,在与袁绍军的一场大战中结识了刘备。战事结束,二人分手之时,刘备握着赵云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哽咽着说道:“此番分别,你我二人何时才能再见?”

备受感动的赵云也泪眼婆娑地回道:“怪我眼拙,错认了主公。要是能早一点结识皇叔该多好!”

最终,惺惺相惜的二人只能洒泪而别。

没承想,未过多久,已被刘备收了心的赵云便不辞而别,离开公孙瓒去寻刘备,并在几番曲折之后终于得偿所愿,找到了值得追随一生的明君,当然,也建立了一系列名垂青史的功业。

在此一点上,诸葛亮的表现也不遑多让。

最经典的例子是“江东吊丧哭周瑜”。本来,周瑜是让诸葛亮活活气死的,而这件事又让江东诸将分外生气。这些长期在周瑜麾下南征北战的将军恨透了诸葛亮,皆欲擒之,杀之而后快。而就在整个江东群情激愤的当口,杀死周瑜的祸首居然主动送上门来,而且其来由竟然是“吊丧”!这岂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登门踏户“糟践”已经死去的竞争对手,岂非欺人太甚?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在江东的将军们瞪红了双眼,手中利剑即将出鞘的一刹那,但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在周瑜灵前跪下,几番叩首之后从袖套中摸出一纸悼文,声泪俱下地念将起来: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

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

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

诸葛亮一字一句地念着,其声如泣如诉,其情真挚感人。终于,杀气腾腾的江东将士们被感动了。他们松开紧握剑把的手,默立在诸葛亮身后,深深地沉浸于祭文的悲情气氛中,不久热泪便溢出了眼眶。

慢慢地,眼前这个“杀死”周瑜的凶手似乎也不再那般可恶,反倒是“被害者”周瑜显得有些小气,有些容不得人,好似“自己气死了自己”。这么一想,反而心里豁然开朗,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诸葛亮了。

眼看时机已到,诸葛亮立刻和江东的将士谋臣们套起近乎来,再一次大力主张“孙刘合作”“共拒曹操”的基本战略构想,并得到后者的欣然首肯。最后功成身退,不仅确保了自身的安全,而且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这就是经典的“一箭三雕”之策:既干掉对方最危险的主将,又确保对方不会报复自己,还能再次争取和对方结盟,共享更大的战略利益。能把事情做到这种极致程度的人,普天之下非诸葛亮莫属。而在此过程中,诸葛亮卓绝的文才、惊人的胆识和动人的眼泪可谓“厥功至伟”,让人不得不服。

总之,刘备与诸葛亮,这两个三国大人物的几段佳话、传奇,足以证明强者示弱的魔力和魅力。

再举一个现实世界的例子。

我的朋友张权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生意一直不错,所以给员工们的待遇也很好。可最近由于大环境不太景气,公司运营遇到一些困难,员工们的收入也有所减少,士气逐渐低迷。为了激励员工、渡过难关,张权可谓绞尽脑汁,不停地修改销售提成政策和综合考核方案,希望能让员工重新打起精神,大家团结一致、爬坡过坎,共同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可甭管他如何努力,员工们就是不买账,且一天比一天消沉、懈怠,让公司的境况越发惨淡。这种工作态度激怒了张权。尽管他承认自己是个强势的老板,可是一直对下属员工不薄,从未在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方面亏待过他们,可这些人非但没做到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在他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掉链子,拖公司的后腿。真是岂有此理!张权越想越气,脾气逐渐暴躁起来,开始不断地数落乃至训斥自己的员工。没承想,这样一来,员工非但没有“知耻而后勇”,重新奋发图强、回报老板,反而工作状态越发懈怠,甚至有不少人打起了“离职”的主意。

无奈之下,张权找我问计。我详细了解了一番情况之后,给他支了一招:示弱。

我对他说:“现在不是对员工强硬的时候。因为公司是你的,不是他们的。公司经营得好,收入高,他们当然会选择在你这里干;可如果公司经营得不好,收入降低了,他们也可以选择跳槽,另谋高就。在这一点上你‘拿’不住他们。他们不欠你的,没必要为你出生入死、两肋插刀。换句话说,现在真正处于困境,有求于人的是你,不是你的员工。你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硬摆老板的架子。所以,现在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困境,然后真诚地请求员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也就是说,现在你需要做的事是放低姿态,请求员工的帮助,而不是居高临下,命令员工帮助你。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张权是个聪明人,没费什么唇舌我便成功地说服了他。他答应回去试一试。

几天后,他请公司全体员工吃饭,在饭局上给所有人一一敬酒。然后眼含热泪,情真意切地说道:“感谢大家这么长时间以来给我的帮助。没有你们的慷慨相助,公司不会有今天。老实说,今天我遇到坎儿了,真的有可能迈不过去,所以现在的我比以前的我更需要大家的帮助。我真的很依赖你们,真的离不开你们。没有你们,公司就完了,我的事业和生活也完了。如今,无论是公司还是我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各位手中,请各位务必拉我一把,帮我一把。等我迈过了今天这道坎儿,一定加倍回报大家。如果你们觉得迄今为止我给大家的待遇还算可以,那么就请大家相信我一定能够说到做到!”

一贯强势的老板忽然之间这么低调,在场的人都有些发蒙,不知该如何作答。

饭局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散了。

不过,那天之后张权也并没有放弃,他不停地找员工交流,甚至与员工个别谈话,不断地“请求”员工“帮帮自己”,“自己现在真的很困难,真的很需要大家的帮助。”一来二去,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员工,让员工觉得“如果不努力,实在是对不起老板”,好像欠了老板一个大大的人情似的。

士气起来了,干劲起来了,业绩自然也会相应地有所好转。几个月后,公司终于慢慢爬出不景气的谷底,相对平安地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可见,老板或公司高管偶尔向低阶员工示下弱,往往能在激发士气方面收到奇效。因为“老板”和“高管”这类岗位称呼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强势”基因,所以一旦这些人主动示弱,那种反差所带来的震撼力将是无与伦比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弱者示强还是强者示弱,这些招数都有很广泛的适用性。不管你在日常沟通中更习惯强势还是弱势的表现方式,基本上都能用这种方法快速而高效地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问题在于,“强变弱”也好,“弱变强”也罢,都会让人在情绪转换方面产生一定的不适感,因此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力才能达到“控场”的目的。

所以,如果你自认不是控制情绪和控场方面的高手,那就不应该过于轻易、过于频繁地使用这些招数,除非碰到了一个已经让你忍无可忍、退无可退,无论如何都会爆发出来的敏感话题,否则,还是以“再忍忍”“再退退”为妙。

同理,即便你自认具有较高的情绪控制力和控场力,也不可过于频繁地使用这些招数。因为这样的做法只有在偶尔为之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反差的力量。如果你把“偶尔”变为“平常”,便有可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人设,甚或让自己显得反复无常、不可理喻,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总之,这一招之所以管用,关键在于偶发性。因为不常见,所以才会令人感到错愕和震撼;如果频发,则会彻底失灵。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一般情况下,相对稳定的人设和处事方式并不完全是负面因素。它提供了一种确定性,或者说可预期性,让你自己和周围的同事都能处于各自的舒适区,有利于维持职场的稳定、和谐与效率。问题在于,任何一种人设都各有利弊,所以兴利除弊便是唯一的选择。而在不改变基本人设的前提下趋利除弊,唯一的办法就是“量”的控制。况且,唯有“量”的控制,才能确保“质”的实现,亦即“反差力”的爆发。

尽管确实不易,但绝对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