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陷阱:如何識別溝通陷阱並實現職場躍遷

第二節 良藥何須苦口,忠臣何必“口臭”

字體:16+-

陷阱2:越是難聽的話,越是為對方好。

職場溝通中還有一種陷阱,叫作“想當然”。而“良藥苦口”的邏輯,就是一個典型的“想當然陷阱”。

良藥為什麽一定是苦的?把它做成甜的(比如包上一層糖衣)不行嗎?有槍斃的罪過嗎?

這實在是太荒謬了。

這種思維模式就像得了強迫症一樣,毫無內在的邏輯性。而且,盡管表麵看上去似乎文質彬彬,可究其內裏,卻能感到明顯的粗暴和無禮。

按照這種說法,人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口出不遜,然後還能裝出一副偽善的表情,假惺惺地告訴你:“這是為你好,你可不要有抵觸情緒喲!”

去他的“為你好”!自己想過嘴癮,還要堵住別人的嘴,硬要做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態,實在是矯情至極,虛偽之至。

所以,這樣的虛偽與粗暴,這樣的自私與矯情,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互動中是行不通的,是不可能真正服人的,絕無可能修成正果。

與“良藥苦口”一樣,“逆耳忠言”也是我非常討厭的一個詞。

忠臣為什麽必須“嘴臭”?忠臣就不能嘴甜嗎?嘴甜的忠臣必須是那種拉出去斃了都不冤的偽君子嗎?

顯然,這又是一種既荒謬又粗野的強迫症式思維。以這樣的思維和你的上司溝通,估計你長十個腦袋都不夠用,更別提讓對方把你的逆耳忠言聽進去了。

想必大家都看過經典連續劇《宰相劉羅鍋》,對劇中的主人公——一位頗具幾分傳奇色彩的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有著深刻印象。事實上,劉羅鍋就是因為太喜歡說逆耳忠言,所以差點腦袋搬家。好在當朝皇上乾隆帝算是個明君,才讓他保住一條小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劉羅鍋最後的命運依然是被貶為庶民,從朝廷重臣回歸到平民百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