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二节 良药何须苦口,忠臣何必“口臭”

字体:16+-

陷阱2:越是难听的话,越是为对方好。

职场沟通中还有一种陷阱,叫作“想当然”。而“良药苦口”的逻辑,就是一个典型的“想当然陷阱”。

良药为什么一定是苦的?把它做成甜的(比如包上一层糖衣)不行吗?有枪毙的罪过吗?

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这种思维模式就像得了强迫症一样,毫无内在的逻辑性。而且,尽管表面看上去似乎文质彬彬,可究其内里,却能感到明显的粗暴和无礼。

按照这种说法,人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口出不逊,然后还能装出一副伪善的表情,假惺惺地告诉你:“这是为你好,你可不要有抵触情绪哟!”

去他的“为你好”!自己想过嘴瘾,还要堵住别人的嘴,硬要做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态,实在是矫情至极,虚伪之至。

所以,这样的虚伪与粗暴,这样的自私与矫情,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互动中是行不通的,是不可能真正服人的,绝无可能修成正果。

与“良药苦口”一样,“逆耳忠言”也是我非常讨厌的一个词。

忠臣为什么必须“嘴臭”?忠臣就不能嘴甜吗?嘴甜的忠臣必须是那种拉出去毙了都不冤的伪君子吗?

显然,这又是一种既荒谬又粗野的强迫症式思维。以这样的思维和你的上司沟通,估计你长十个脑袋都不够用,更别提让对方把你的逆耳忠言听进去了。

想必大家都看过经典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对剧中的主人公——一位颇具几分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有着深刻印象。事实上,刘罗锅就是因为太喜欢说逆耳忠言,所以差点脑袋搬家。好在当朝皇上乾隆帝算是个明君,才让他保住一条小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刘罗锅最后的命运依然是被贬为庶民,从朝廷重臣回归到平民百姓的角色。

乾隆帝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颇为耐人寻味:君是君来,臣是臣。意思就是说:我对你没别的意见,就是嫌你嘴太臭!好家伙,居然对皇上都敢出言不逊,天底下还能容得下你吗?你胆子也忒大了,难不成连咱俩谁是主子,谁是奴才都分不清?不明白这点常识,你还在朝廷里混什么混?

看见了吧?这就是逆耳忠言的结果!

你能说乾隆是昏君?那你显然没读过历史,对彪炳史册的“康乾盛世”毫无概念。可即便乾隆爷是千年不遇的明君,他也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人性,就喜欢听好听的。刘罗锅不明白这一点,被“逆耳忠言”的谬论彻底洗了脑,所以落得这般田地也算自作自受。

如果大家有好记性,相信还能记起《宰相刘罗锅》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朝廷重臣和珅。这位和大人可不得了,此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比刘罗锅还要更胜一筹,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狡诈、灵活与贪婪在朝政中如鱼得水,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所欲为、嚣张跋扈,富可敌国、锦衣玉食的日子。

诚然,和珅是个大奸臣,其职业生涯可以用“作恶多端、祸国殃民”来形容。可就是这样一个大恶人,却能得到皇帝的倚重,一生不离左右,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乾隆皇帝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位史上罕见的明君,与其祖父康熙帝一起缔造了流芳百世的“康乾盛世”。这样一位贤明的老板,是不可能看不出来自己手下最得力的人到底是个什么货色的。退一万步讲,就算一天两天看不出来,十年八年还能看不出来吗?显然,这种假设是完全不成立的。

但是,为什么对和珅的本质心知肚明,乾隆帝还要固执己见,对其一味地重用呢?

相信原因会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定还是那两个字:虚荣。

没错,正如我在前面所言,即便是个普通人,只要他是人,有着正常的人性需求,就不可能对“好听的话”无动于衷。更何况是一朝之君。即便贤明如乾隆,也逃不过这条最基本的人性规律。而和珅显然对此心知肚明,深谙其中的奥秘。因此,他以如簧巧舌和甜言蜜语为武器,轻而易举地满足了老板的需求,甚至让老板对其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这一点,在刘罗锅出现后变得更为鲜明。正因为刘罗锅的嘴臭,让皇帝很没面子,所以和珅的嘴甜在皇帝心中就越发显得格外难得、格外重要,让他越发离不开。这恰恰是刘罗锅的悲剧——他越是想通过自己的铮铮铁骨和苦口良言稀释中和,甚至彻底消除毒害皇帝头脑的甜言蜜语的负面影响,皇帝就会越发与他的言行保持距离,并进一步投向甜言蜜语的怀抱。

也就是说,刘罗锅对所谓“苦口良言”的近乎迷信的执着,恰恰帮了和珅的大忙,让皇帝越发疏远刘罗锅,同时越发亲近和珅。从这个意义上讲,刘罗锅等于自己打败了自己,而和珅则称得上是不战而胜。

当然,乾隆没有昏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意味着什么应该心知肚明。显然,重用和珅对于乾隆而言有一些“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味道:因为和珅这张嘴能够给乾隆带来巨大的虚荣满足感和强大的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对于一个豪情万丈、以驾驭天下为己任的男人而言至关重要。也许事实的真相就这么简单。

历史上,每朝每代的兴亡都有其一贯的脉络。古人云:“亲君子而远小人是兴之道,亲小人而远君子是亡之道。”这句话是绝对没有错的,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许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可一旦真到了事儿上,却又忽然控制不住自己了呢?每一个人都知道“小人不可近,君子不可远”,可为什么又会情不自禁地靠近小人而疏远君子呢?

这些“为什么”,显然包含着许多逻辑上的矛盾之处。不过,答案也许异常简单,乾隆帝已经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这是人性,人性不可违。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善于说好听的话的人,往往以小人居多?为什么君子不愿或不屑说好听的话?这样做犯法,还是会挨板砖?

可见,“良言苦口”这句话有多害人!它几乎剥夺了君子说好听的话的权利,强硬而偏执地将“能否说不好听的话”作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

真是咄咄怪事,不可思议!

事实上,即使是“诤言”,也仅仅是指“言”的本质,而不是“言”的形式。在确保本质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改变形式,让“言”不那么难听,不那么刺耳,真的有那么难吗,抑或真的存在某种极为严重的道德缺陷吗?

所谓的“君子”,难道不也应该是智商和情商方面的高手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历朝历代的君子也能像小人一样拥有一张抹了蜜的嘴,同时又坚决和小人肮脏的心灵划清界限,保持自己的正义本质,那些皇帝又不是弱智,岂能不知道应该亲近谁疏远谁?如果那样的话,可能许多朝代的历史将会改写,人类的发展历程会因此顺遂许多也说不定。

有人说了:“你说得不靠谱!一方面要让上司听着高兴,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自己的正义本质,这件事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如果明摆着上司就是在做一件特别坏的事,而你却只能甜言蜜语地奉承,那如何才能确保你所标榜的正义得以实现呢?这不就是典型的同流合污吗?”

没错,你说到重点了。只不过,我要稍微地做一点纠正,那就是“同流”未必意味着“合污”。即便“同流”,也完全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技巧问题。显然,当上司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坏事的时候,即便你想维护心中的正义,试图用苦口良言去说服上司,恐怕也是徒劳。上司不但不会听你的,相反还有可能恼羞成怒,让你连饭碗都保不住。因此,最好的办法一定是让自己先和上司“同流”,认可乃至夸赞他的决策“英明”。然后当其卸下盔甲,不再对你设防的时候再暗中发力,一点一点地改变上司的认知,直至彻底将他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最后,当上司的“改邪归正”修成正果时,你还要将自己的功劳尽量隐藏起来,再一次夸赞上司“英明”,这就算彻底功德圆满了。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小人,他们身上也必然会有一些值得君子们吸取的营养。既然天下总是毁在小人之手,而这种毁灭又总是由于一些相同的原因使然,为什么我们还要一味地固执己见,对血淋淋的现实视而不见呢?

以小人之道还治小人之身,于己于人、于君于臣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当然,学小人的“形”和学小人的“神”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的。前者叫“出淤泥而不染”,后者则是彻头彻尾的“同流合污”。所以,在学习小人长处的时候,一定要将“形”和“神”的区别彻底分清。如果你走火入魔,一不留神将小人的“神”也学了去,那么你自己也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等待你的将是一个更加残酷的、痛彻心扉的大悲剧。

历朝历代的得势小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即便是那位权倾一时的和珅和大人,最终的结局也是身陷囹圄、命丧黄泉,沦落到连前来探监的刘罗锅给他一张煎饼吃都能感激涕零的地步。

这些前车之鉴,足以令我们这些后人高度警醒。不过,只要能守住这最后的底线,小人身上的某些长处还是值得我们大胆借鉴的。

总之,想办事就必然要得罪人,这是一种近似于强迫症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实,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有智慧想出一百个既能把事情办了,也不得罪人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