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五节 人际沟通中的“尊严陷阱”

字体:16+-

陷阱5:越重视自己的尊严,别人也会越尊重你。

“谦卑陷阱”还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过度自尊。有意思的是,往往越是重视自身尊严的人,恰恰越是自卑的人。他们貌似强大的外表,掩盖的是一颗脆弱的心。所以他们就会表现得极其敏感,极其纤细,对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过度反应,好像浑身长满了刺,碰不得也说不得。

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人在情商和智商方面均有较大的欠缺。这是由人生的经历、思维的深度以及知识的积累与个人的素养所决定的。

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

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尽量避免让自己落入“尊严陷阱”。还是要脸皮厚一点,皮实一点,才能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利。

尊严陷阱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防守型,一种是进攻型。前者被动,后者主动。

防守型陷阱的分析解读我在其他章节中做了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一下。这里只做一些概括性的说明。

有这样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要点一:不可疑心过重,敌意太浓。

切记,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坏人,更没有那么多敌人。人际关系中的坏人和敌人绝大多数都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问题在于,“臆想”本身有自我成就的功能。你越是想象一件并不存在的事,那件事便越有可能成为现实。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这一点体现得格外明显:你越是对某人抱有敌意,便越是会催生乃至强化那个人对你的敌意。最终,你就可能真的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敌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职场环境中,一定要表现得皮实一点,粗糙一点,不可过于敏感纤细、疑神疑鬼,否则很容易把自己置于四面楚歌,处处是敌的窘境。

当然,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一点是不错的。可讽刺的是,往往你小心提防的人,并不会伤到你;而真正伤到你的,可能恰恰是你疏于防范,甚至格外信任的人。可见,你的防守姿态常常是无用功,并不会帮到你,因此盲目的防守是有害的。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坦诚待人,兼有余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这十六个字。也就是说,可以摆出一副“不设防”的样子,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展露本性,然后迅速判断利弊,及时趋利除弊即可。

要点二:可以敏感,但要适度。

适度的敏感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敏感则弊大于利。

要点三:要发巧力,不发蛮力。

即便遇到恶意和麻烦,也要尽量以巧妙的方法应对之(比如幽默的手法、借力打力的手法等),切忌针锋相对,硬刚硬?,否则会适得其反,让自己更为被动。

这方面的案例,我在其他章节中有大量描述,这里便一带而过了。

接下来,重点聊聊进攻型陷阱的应对之道。

“进攻型陷阱”在商业活动或人际交往中都很常见,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棘手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表现得过于害羞、过于保守,不敢主动出击化解僵局或创造机会。

归根结底一句话,脸皮薄。

在如今这种快节奏、高强度、重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脸皮薄的人几乎寸步难行,实在是太吃亏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思路在哪里呢?

简单。四个字:换位思考。

脸皮薄的要害在于怕失败。问题是,失败与否往往极难事前预知。而任何未知的事物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顺利,一种是不顺利。前者是只要你做,便会成功;而后者是只要你付出努力,便至少会有成功的可能。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你有进攻和挑战的意识,试一试,做一做,努力一把,你才会有面对结果的机会,否则一切都是零。

当然,即便你做了,努力了,也依然会有失败的可能,且这个可能性还不低。但这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恐惧意识的可控性”。

我们知道,恐惧这个东西往往源于未知,已知的东西不大容易滋生恐惧感。就好像看一部恐怖片,当那个最恐怖的场面出现的时候,其实并不太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那个场面进行铺垫的过程。这个过程越长、越曲折,便越煎熬,越恐惧。克服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缩短乃至彻底消灭这个过程,直接面对结果。这是最容易激发勇气的一种方式。

所以,勇于挑战,善于进攻这种姿态本身就有助于克服对结果的恐惧心理。挑战一下,进攻一下,让结果发生。无论是好是坏,你见到了,领教了,也便没有那么害怕了。不断积累这种心理经历,人自然就会皮实许多,脸皮也自然会厚上许多。

当然,如果有可能,适当的计划和准备(比如现场预演或沙盘推演)还是要做的。有备而来总比盲目进攻好一些,成功的概率也要大一些。但是,过度的计划和准备不可取,这样做反而会极大地增加心理负担,放大恐惧感,从而导致退却或者更加盲目的进攻。

因此,无须过分计较挑战和进攻的盲目性。一来计划赶不上变化,事物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与你所有的事前计划都没有一毛钱关系;二来人类具有先天的学习本能,必然会从各种不同的结果中得到许多教训,学到很多经验。

所以,鼓足勇气打一次冲锋,这样的意识培养绝对是有益的。

这一点我个人可谓深有体会。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旱鸭子,特别羡慕会游泳的人。可同时又特别怕水,始终认为旱鸭子往水里跳是一种典型的作死行为。所以虽然看了无数游泳技巧方面的书,请教了无数水中达人,并在岸边无数次地模仿、训练过“最标准”的游泳动作,可我就是一直不敢下水,不敢在水里实打实地扑腾一下。

有一天,当我又一次站在水边手舞足蹈,幻想自己在水中畅游的样子的时候,有个小伙伴突然将我推进了泳池。这个恶作剧的举动让我魂飞魄散,不知所措。某个瞬间真的觉得自己可能会死,紧张得甚至忘了喊“救命”。可是在水中胡乱扑腾了一番之后,我居然发现自己可以把头露出水面,且能够划行一段距离了。这让我大为吃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从那以后,我渐渐学会了狗刨,学会了蛙泳。即便今天依然是二把刀、半瓶醋,可毕竟不再是旱鸭子了。

其实,那天我被推进的,是泳池里的浅水区,本来只要两脚着地就可以把头露出水面(事实上当时岸边的小伙伴也一直大声地提醒我这一点),可过度紧张的我完全蒙掉了,大脑一片空白,无论怎么试图抬头呼吸,还是不断地灌水。奇怪的是,恐惧感却并没有持续很久。或者换一个说法,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我便不再恐惧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让自己摆脱困境上面。这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钻进恐惧的肚子里去,而不是试图躲着它。

应了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那句话:我们真正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游泳是这样,职场沟通、人际交往也是这样。你以为对方很冷漠,有可能拒绝你,其实恰恰相反,也许对方和你一样,也非常忌惮你的冷漠与拒绝。

所以主动出击,勇敢尝试才能让事物有个开始的机会,让自己真正站到起跑线前,否则一切都是零。

退一步讲,即便对方正如你想象的那般冷漠,那般不近人情,也是生活的常态,要学会接受、忍受,甚至享受。特别是如果能走到“享受”这一步,你的“厚脸皮修炼”之旅便可大功告成。

但是,厚脸皮的分寸感要把握好,不是死缠烂打就一定能收到成效。

那么,如何才能把控好分寸感呢?

简单。一个原则、六个要点。

原则:厚脸皮不等于“二皮脸”,更不等于“不要脸”。

就是说,不能把事情上升到“人格”乃至“人品”的高度。

举个例子。追求一个女孩是天经地义,但“死缠烂打”“反复纠缠”则是一个大问题,意味着你的人格和人品有极大的欠缺。换言之,你要懂得“追求”和“纠缠”的边界在哪里,要尽量避免越过底线。

那么,这条边界到底在哪里呢?

这既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技法问题。具体操作时务必注意以下六个要点:

其一,真诚。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追求”与“纠缠”最大的边界就在这里。只有最大限度的真诚才能打动人,否则只能招人厌烦。

必须指出的是,“真诚”二字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无论你追求的对象是一个人,还是一件事,开始时做到真诚很简单,可要将其贯彻始终却很难。绝大多数人最终的失败都是源于这一点。在“真诚”这件事上,他们都会犯“始乱终弃”的毛病。就是说,在事物的最初阶段表现得“真诚有余,技法不足”,然后慢慢地转向“技法有余,真诚不足”,到最后干脆就是“技法和真诚都不足”。这会让你前功尽弃。本来你的“真诚”已经有点打动对方了,可随着你越发原形毕露,人家就会怀疑你的诚意并厌倦你的技法,从而破坏掉那一点点好感,徒增对你的反感,令你“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

还记得日剧《第101次求婚》的剧情吗?

那是一个典型的“癞蛤蟆吃天鹅肉”的故事:一个其貌不扬的老男人,经过不懈的追求,终于抱得美人归。尽管俗套,却赚得了无数粉丝的眼泪,成为永恒的经典。

求了101次婚,换了是谁,都会认为是一种“纠缠”。可为什么同样的事由那个又老又丑的男人做出来,就不会让人反感,甚至特别打动人呢?

无他,“真诚”而已。没错,那个老男人在追求美女的过程中,确实使出了浑身解数,可他的招数却毫无新奇之处,基本上都是那些尽人皆知、老掉牙的东西。对于这些招数,美女早就见多识广、麻木了。可为什么无数帅哥用这些招都没用,而老男人用这些招却有用呢?差别就在“真诚”二字上面。换言之,老男人所做的事情本身意义不是很大,但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所体现的一如既往的真诚,却非常非常动人。而那些帅哥所缺乏的,就是这个东西。

当然,这不是说技法不重要,只是说技法与真诚的力度与平衡一定要把控好,切不可顾此失彼,盲目地走捷径。要知道,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一种定力、一种恒心,乃至一种粗糙的颗粒感。在这种事情上投机取巧是最笨的方法。

其二,节奏。

一天打一次电话叫“追求”,一天打十次乃至一百次电话就叫“纠缠”。同理,一天打一次电话也可能构成“纠缠”,而一周打一次电话可能才称得上是“追求”。

总之,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需要你不断地观察、体会,不断地总结、精进。要从对方的反应中不断地捕捉关键信息,哪怕是微妙的、稍纵即逝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握好节奏,才不至于把厚脸皮变成二皮脸,甚至是不要脸。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节奏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恰恰相反,适度的变奏才是最好的节奏,而变奏的秘诀依然在于对方的反应。有时密一些,有时疏一些,有时甚至可以完全搁置,另待时机。

关键是,你要清楚自己的兴趣、欲望和意志到底有多大,有多强。这决定了你的专注度,而专注度又决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洞若观火、细致入微。

显然,你越有兴趣的东西,欲望与意志越强大的东西,越能激发你的智慧与潜力,越能助你最终走向成功。

其三,力度。

与节奏相仿,力度的把握也要松紧适度,强弱有序。不可一味地猛打猛冲,这样做既会过早消耗完自己的精力与资源,也会激发对方的不适感乃至反感;也不可一味地轻描淡写,这样做无异于隔靴搔痒,且会显得毫无诚意。

具体的分寸把握,还是要以对方的反应为准。既然要追求一个东西,就必须研究它,吃透它。要知道,有时候越是举重若轻,背后的功课可能越是吃重。你的每一分收获,都必须浸透汗水,否则毫无价值。

其四,手段。

记得曾经有一个女孩,问我如何向她心仪的男孩“告白”。

我跟她说,最好的“告白”,就是“不告白”,因为“告白”是一种非常笨的方法,而且失败的概率太高。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四个字:不战而胜。

首先,“告白”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所以要“告白”,可也因为不确定,失败的概率太高。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创造乃至不断积累确定性,一直到那层窗户纸自己破掉,或稍微伸一下小指头就能破掉为止。

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不难。

你可以广泛搜集对方的材料,把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人际关系网彻底研究一番,然后为自己制订一套详细的行动计划。这些计划可以直接针对他本人,也可以针对他身边的亲友。再然后就是付诸实施,展开你的追求。你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把所有的点连成线,再把所有的线铺成面。多点进攻,徐徐图之。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你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意外,也一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没关系,且战且走即可。只要你时时注意节奏和力度,不断矫正方向,调整手段,最终很有可能能够如愿以偿。

换言之,追求对方最理想的结果就是:无须告白,两个人就能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只要处理得好,甚至有可能先换来对方的告白也说不定。

退一步讲,就算你使出浑身解数最后依然以失败告终,你所受到的打击也会是可控的;因为结果的到来并不突然,你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

情人间的相处如此,职场中的人际交往亦如此。无论是同事、上司还是客户,都是你追求的对象。既然要追求,就要有手段。这既是对情商的考验,也是对智商的考验。

在各类企业的内训课上,我经常会开这样的玩笑:只要能把领导看成你的丈母娘,把同事和客户看成你的女朋友(或某个你心仪的女孩),你就有很大的机会成为职场中的常胜将军。

这句话的潜台词与“金钱(利益)”和“动机”有关。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琢磨出一点门道来。这里暂且卖个关子。

其五,环境与场合。

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说在你试图主动出击的时候,对方正在做事情,或对方身边有让你不方便说话的人,这个时候采取行动显然是不明智的。你要体现出高情商,给予对方最大限度的体谅,而这种体谅本身也能提升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你的成功率。

总之,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很重要。有时候即便是同一个对象,同样的“厚脸皮”招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方的感受以及你能获得的效果都有巨大的不同。所以有些东西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需要你动态地把握之,处理之,也需要你有适度的敏感和较高的共情能力与技巧。只有这样做,你才能成功避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陷阱,让自己成为个中高手。

其六,筹码。

归根结底,“厚脸皮”最需要的东西就是“筹码”。换言之,只有脸皮厚是不行的,解决不了问题。人家为什么要应承你,必须给他一个可以信服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筹码”。

比如说,即便你一往情深,矢志不渝地追求一个女孩,也并不意味着你的这种真诚与执着必然会打动她。她为什么要接受你,你要给她一个说法。是因为你长得帅,还是因为你情商高,抑或因为你知识渊博、事业有成?说到底,这些东西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职场中也一样。如果你想打动上司、同事或者客户,为自己营造一个强大、通畅的人脉网,你的手中就必须有足够的筹码,否则人家为什么要接受你或应承你呢?

所以,“厚脸皮”只是手段,不是答案。终极答案只能是“筹码”。而筹码不是天生的,至少不仅仅是天生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后天努力获得。

比方说,如果你觉得自己长得不帅,又土又幼稚,气质也不行,配不上你心仪的那个姑娘,那完全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综合气质。然后,你还可以去健身房挥汗如雨,让自己的啤酒肚被六块完美的腹肌所替代。那个时候,恐怕就不需要你向对方表白,而是人家主动追求你了。

又或者,你想与一个高阶层人士套近乎,提升自己的人脉资源,那就应该努力拓展一下自己的见识,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的成就,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总之,人生就是爬梯子。你总得找到那个梯子,并尽可能地将其加长加固,让自己尽量爬得高一点、稳一点,起码不至于中途掉下来才行。反之,如果你总想原地起跳便一举摸到目标,那么无论你的脸皮有多厚,欲望有多强烈,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这就是“筹码”的逻辑。

想起了两个案例。与两位名人有关。这两位名人一位叫王健林,一位叫周润发。

先来说说王健林。

这位地产大亨在央视的一档教育类节目中曾经这样告诫现在的年轻人:“做人,脸皮要厚一点。不要太娇气、太矫情。”

他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话说三十年前,王总初涉商海之时,人脉、资金奇缺。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他去一家银行借钱,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于是,王总横下一条心,决定厚着脸皮去这家银行信贷科科长的办公室“堵人”。他说到做到,日复一日地赶到那里,等待那位科长上下班,希望自己的诚意能感动对方,借给他宝贵的资金,助他渡过难关。

遗憾的是,王总的真诚并没有令他如愿。那位科长为了躲避他,有时甚至会跳窗户溜走。这让他非常失望,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事后想起来,在这件事情上王总之所以会失利,除了当时的他手中筹码不够之外,在处理“厚脸皮”的节奏和力度方面也有些问题。当然,操作技巧上也不乏商榷的余地。不过即便如此,“厚脸皮”这个事对这位商场大亨后来的事业之路助力匪浅,这也是事实。而他许多年后依然能如此清晰地记着这个创业路上的小插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对他的影响之大。

再来说说周润发。

四十多年前,刚从TVB(香港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毕业的发哥还是一枚身材高瘦单薄、毫无演艺经验的青葱少年。但是,自幼家境贫寒,早早出来“混社会”的他,已然有了不少人生经验和自己的小智慧、小想法。

资历浅,没机会,就没有钱赚,不能养家。怎么办?

发哥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

他瞄上了办公楼里最普通的一个物件——电梯。

尽管平时与公司高层谋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无论身份再高贵的人也总得用电梯吧?

对,就从这里入手!

于是,每天公司高层上班的时候,总会在电梯旁见到一位清瘦而俊秀的小伙礼貌地鞠躬问候,并为他们提供“电梯按钮服务”。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举动,为发哥迎来宝贵的机会——他的形象气质给一位高层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钦点发哥出演一部年度重头戏的主角。

巨星之路,就此开启。

发哥与王总的案例有一点近似,但前者之所以成功源于对事务的处理相对圆滑细腻,没有给对方留下明显的不适感;而后者的处理方式则略显生硬,有一点点棱角,硌硬了对方。但甭管怎么说,对这两位大佬级的人物而言,在当年青涩懵懂、位卑言轻的时候,横下一条心,厚着脸皮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机会乃至坐以待毙,这一大胆的想法和举动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他们——想必这一点,没有人会有异议。

尊严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并非天然,需要你自己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