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场中的“伪善”与“做人”
陷阱1:只要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应该勇敢地表达出来。
职场这种地方对“做人”二字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你先做人、再做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注意,这里面的先后顺序与姿态高低务必恪守,不可僭越。
有人会说:“这也太累了吧?天天绷着神经、如履薄冰,这样的职场有什么意思?整个儿就是‘病态’,是对人性的压抑!窝在这种职场里苟且偷生,还不如辞职自己干!起码还能活得畅快一点,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
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喜欢舒适,讨厌不适,此乃人之常情。问题在于,“舒适”这个东西并非免费的午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福利。它需要成本、需要代价。换言之,任何人的“舒适”,某种程度上都是用他人甚或自己的“不适”换来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纯舒适”,这样的“舒适”也不应该存在。否则,一定意味着许多人为此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与代价。而这是不公平的,且不可能完全无后果,完全不会遭到反噬。
所以,强调“做人”也许会让你觉得有些累,可这种“累”恰恰也为你自己与其他所有人带来了一定的舒适。这里面的辩证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总之,这件事既无关“病态”,也与“尊严”没有一毛钱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这样做恰恰是为了所有人的尊严,为了整个职场的健康。
不客气地说,即便有人因无法忍受这种苛刻而选择离开职场,自行创业,在他自己的企业中也照样得推行相同的价值观,否则肯定难以为继。因为这是普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十多年前,我也是一个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的职场菜鸟,总觉得自己身怀绝技,完全可以笑傲江湖,却始终怀才不遇,因此心情颇为郁闷。
那时我在一家国企工作。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前辈、老先生,彼时已年近六旬,行将退休,是我唯一的知己。他经常安慰我、鼓励我,并一再地表示很欣赏我的才华和潜质,相信我一定能出人头地,修成正果。
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足勇气,做了一件大胆的事。
一天中午,午饭后所有同事都在休闲。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我忽然突发奇想,觉得现在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和大家聊聊我对办公室工作的某些看法。这些想法在我心中酝酿了很久,却一直难觅一个合适的表达时机。而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萌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管他什么时机,就是现在!
趁着大脑的热度还没冷却,我果断地走到屋子中间,示意大家停下手中的事,听我说几句话。
当时屋里的同事有五六个人。看见我反常的举动,顿时惊住了。大家都安静下来,乖乖地注视着我。
我开始了自己的演讲,异常认真、异常投入。可令我惊讶的是,不出两分钟,便已经有人表现出不耐烦,包括那位一直鼓励我、赞美我的前辈。我感到很吃惊,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可既然已经开了口,便只能咬着牙、红着脸,继续说下去。不一会儿,已然开始有人喝倒彩,甚至那位被我视为知己的前辈也小声地提示我“可以结束了”“快下去吧”。
无奈之下,我只好匆匆结束了这段尴尬的发言,前后不过五分钟左右。
那天之后,我本就不大好的人缘,似乎变得更差了,甚至连我的那位知己大伯,见到我也不怎么搭理了。有时我主动向其示好搭讪,他的反应也明显有几分敷衍,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真诚和热情。
可见,有野心是好事,表述野心也没问题。但野心的表达方式一旦出错,后果相当严重。而当年的我,显然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
那么,职场中人应该如何表达野心,才能有效地避免陷阱、达到目的呢?
简单。一个原则、五个要点。
先说原则:不只是野心的表述,任何职场沟通,特别是那种公开表达都存在一种现象,亦即没有一个统一模式,不同的人必须说不同的话。不可轻易模仿他人,不可轻信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沟通方式,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东西。
在针对野心之类的敏感问题发言时,务必从自己的人设和职场人际关系的特征出发,选择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重点是,这里所指的“适合”,往往是与自己的本能感觉背道而驰的。务必高度注意,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
彼时的我初出茅庐,心比天高却又郁郁不得志。因此难免会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某些情绪。尽管自己没有意识到,其他同事却未必如此。也许在无形之中,已经对我形成了许多成见。而我却不知好歹,变本加厉,难怪会受到那样的对待。重点是,我的举动最大的后果在于,不只是恶化了与其他同事的关系,就连我最信任、最依赖的朋友,都开始反感并疏远我。而这是我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可谓一举两失。
显然,当初那位老伯对我的鼓励和赞美是真心的。作为资深职场人士,他犯不着取悦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也许他对我的态度中不乏同情,可这种同情本身并不虚伪。而我那天的举动却在无意之中伤了他的胃口,让他对我兴趣顿失,不再有任何热情的火花。
不错,他确实曾不断地激励我积极进取,可却没有告诉我这样做的时机和方式,以及万一我选错了时机和方式,包括他本人在内,其他同事对我的观感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实事求是地讲,也没有人能提前预知这些,所以就有了其后的那些发展,以及我今天的感悟。
再来说说五个要点。
要点一,选择正确的时机。
对于敏感话题的沟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你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落期,你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所有这些都要有所考虑。
如果是上升期,意气风发、士气旺盛,你还要看看其他同事是一种什么状态。比如说,其他同事也和你一样,也是气势如虹或至少渐入佳境,那么你的表达就可以直白一些、大胆一些。反之则要有所收敛。
如果是下落期,你也要如此。要充分注意自己的环境和情绪与其他人的状态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再去决定你的处理方式。换言之,你的发言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同情与鼓励,而不是引发尴尬乃至群嘲。在这方面小心一点没有坏处。
要点二,选择正确的场合。
有些话适合在公开场合说,有些话则不然,最好留给闺密或哥们儿之间的私人聚会场合;有些话适合对尽可能多的观众说,有些话则不然,最好找个人数少的场合;有些话适合在陌生的场合说,有些话则不然,最好留给熟悉的场合。
那么,如何判断在哪里说才是正确的场合呢?
简单。三个字:驾驭感。
如果对你身处的场合有非常强大的自信,非常靠谱的驾驭感,你便可以心无旁骛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当然,是在慎重选择具体话术的前提下。反之,如果你心里并无把握,并不踏实,有一种比较明显的“失重感”,仿佛在一辆摇晃的公交车上抓不到扶手,分分钟有可能摔倒,那就需要多加小心、谨慎从事。
要点三,选择正确的对象。
要害在于,听你说话的人与你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一点无比重要。如果大家彼此知根知底,已经有了较好的人际关系基础,那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说,不用担心会有任何反噬。反之,如果你对现场听众对自己的观感并没有很大信心,且与对方还要长期相处下去,那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当然,如果现场听众都是陌生人,甚至是路人,则无须顾虑太多。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反正今后大家不再往来,不必过分放在心上。问题是,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发生在职场,所以还是小心为上。
要点四,选择正确的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无论你多么喜欢某种表达方式,也不要太心急,太急于付诸实施,特别是急于在那些重要的场合或者大庭广众之下做这件事。不妨先选择一些不怎么重要、不那么公开的场合尝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好,再一点点地放开,反之则要不断调整,不断地做新的尝试。
坦白说,这件事没有那么麻烦。只要你掌握了一整套的规律,就很有可能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下如法炮制。根本不用那么频繁地去摸石头、去尝试。因为你的经验至少不会让你犯大错,即便犯一些小错也往往不会有大碍,且很容易调整过来。
要点五,选择正确的行动。
少说多做或做而不说,这才是终极表达,几乎万无一失。
常言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就意味着,无论你把语言的技巧发挥到何种程度,也很难做到完全没有副作用。所以,任何沟通中趋利除弊的终极方式都是不沟通,亦即放弃对语言使用的尝试,而把更多的精力和努力聚焦于实际行动上。这样一来,如果结果理想,你会更加分;如果结果不理想,你也能全身而退。可谓一举两得。
特别是“野心”这种敏感话题,由于具有某种“赌一把”的性质(亦即提出一个很高的目标,然后看看是否能实现),所以最终结果的好坏会有极强的破坏力(亦即能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发言者的人设和人际环境。或者是建设性破坏,不破不立;或者是非建设性破坏,只破不立),因此更需要当事人倍加小心,不得有误。
显然,针对“野心”的表达,行动要比语言更为有力,也更为有利。而且,重要的是,行动在刺激职场张力方面的能量并不亚于语言,甚至犹有过之,所以并不会损害职场中的良性竞争氛围。由于行动比语言更为直观也更加直接,反而会极大地促进良性竞争。不仅如此,与语言相比,行动在刺激竞争张力方面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更为良性、更加干净。不会像语言那样带来许多杂质,也就是“不良刺激”,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也更为可取。
总之,与其费尽心思寻找各种巧妙的话术或沟通方式,还要为万一失误时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后果提前做好不同的应对预案,不如干脆闭住嘴、低下头,默默地付出行动,让实际结果说话。这种做法也许反而是一个真正的高招。可以让你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不出意料的话,即便做不到完全精通,只要能大致掌握上述几个要点,别太出圈儿,你的“野心”便可以很快、很顺利地熬出头,再也不用深藏不露了。
我有一个小表妹,在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部门工作。
有一天,她找到我,问了这样一件事:部门经理让所有业务员自告奋勇,报一个业务目标的数字,看看谁的勇气最大、士气最高。
这位小表妹报的数字最高,远远领先其他同事,所以受到经理的表扬。刚开始她还觉得很得意,可事后又感觉心里不大踏实,便来问我她做得对不对。
我问她:“你报的那个数字是自己能做到的数吗?”
她答:“怎么可能?”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报?”
她说:“因为明摆着经理要看的是一种气势乃至虚势,并不在乎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啊?”
我说:“明白了。那其他同事都是怎么报的数呢?”
她说:“他们报的数也都很高,但我知道,他们不可能做到,也都是虚张声势,讨经理欢心。”
我揶揄道:“那就是说,你是那个最想讨经理欢心的人啰?”
她不好意思地道:“算是吧!因为我们经理对我不错,可我的表现却一直一般,所以这次不想让他失望……”
我跟她说:“尽管这次你即便达不到那个数字,你们经理也会有心理准备,不会责怪你,可我觉得你还是不应该这么做。”
她问为什么。
我说:“你没有理解职场中人际关系的张力和弹性。”
她表示不解。
我耐心地解释:“所谓张力,是指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不能总是一片和谐,总是相安无事。任何职场都需要一点点紧张感乃至不适感,只有这样,才能驱动竞争。当然,我指的是良性竞争。不夸张地说,在职场中连羡慕忌妒恨都是好东西,因为要是完全没有这种情结,职场就会变得很无趣,甚至很晦气。每个人都会得过且过、士气低迷、不求上进,在职场中天天混日子、熬时间。
“所以有张力没问题,但张力一定要适度。否则一旦走过头,就会让人际关系失去弹性。这样一来反而会破坏竞争,或者说把竞争变成恶性竞争。具体地说,就是团队会失去那种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健康氛围,会变得很低级、很猥琐,发生互扯后腿、互设陷阱乃至拉帮结派、钩心斗角的事情。换言之,不是那种‘你干得好,我就要比你干得更好,从而超过你’的感觉;而是一种‘你干得好,我就要想办法给你添点堵,使个绊子,把你拖下来’的状态。
“当然,我的说法有一点夸张,有一点极端,不意味着你们公司就是这种状态。可这也是经验之谈、肺腑之言。因为这种事情我实在是经历过太多,有过太多惨痛的教训。”
小表妹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耐心地听着。
我问她:“在你报的数受到经理的表扬后,其他同事是什么反应?”
她答:“他们虽然表面上夸我,但看得出来,个个心里都不服气着呢!”
我说:“这就对了。我能猜出来他们心里是什么感觉。总之,你的这次表现,至少不会是加分。今后要小心一些,谨慎一点,要尽量夹着尾巴做人。
“这不是说你的职场环境很险恶,你的同事们都很坏,都憋着劲儿害你。而是说,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你的同事心理平衡一点,为他们也为你自己营造一个更健康、更自然的职场环境。
“其实好好想想,换了是你自己,如果有个人像你那样在众目睽睽下如此高调表现,你会怎么看他?”
小表妹笑了:“我肯定会笑他是个马屁精!”
我也笑了:“这就对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别人想得那么坏,也不要把职场想得那么不堪。大家都一样,都是人。是人就有共性,就要相互体谅、互相理解才对。你说呢?”
话锋一转,我接着说道:“其实,刺激竞争这个事儿并没有那么难。与其说,不如做。即便你报的数字没有那么离谱,可只要你在实际工作中拼命努力,你的这种干劲照样会让身边的同事产生一种不适感,从而激发出一种职场张力。这样的张力足以带来刺激竞争的结果,完全没必要用语言去说、去刺激。如此,还省却了不少麻烦,不用搜肠刮肚地去想各种恰到好处的词汇和表达,或者费尽心机地琢磨万一捅了娄子时该怎么擦屁股。
“更重要的是,和语言相比,行动这个东西进可攻、退可守,有更大的弹性和回旋空间。万一结果不太理想,反正你当初报的数字也不高,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不留痕迹;反之,万一结果非常理想,甚至超过预期,则更是锦上添花、喜上加喜,让你从此一鸣惊人、春风得意。如此这般便可一举多得。你说呢?”
这次,小表妹好像真的懂了。她用力地点点头,然后又支起下巴,若有所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