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二节 你要装傻!

字体:16+-

陷阱2:职场中越聪明的人越吃得开。

说到职场中的做人标准,恐怕没有人能躲开“聪明能干”这四个字。

没错,职场喜欢聪明人,可真正的聪明,往往不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内涵,或者说是一种效果。

换言之,越聪明的人,可能表现得越傻、越低调。而太过聪明、锋芒毕露的人,则很有可能掉进“聪明陷阱”,反而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是谓“大智若愚”。

“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在职场中风头太盛,容易遭人嫉恨,显然弊大于利。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想聊聊另一个话题,亦即职场中的“能量守恒”或者说“能量零和”现象。

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任何固定场景(或空间)中的人际关系,都存在一个异常诡异的规律,亦即“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现象。

如果把“聪明”和“勤快”视为一种能量资源,这些资源在某个固定空间中的总量往往是一个定数,不大可能因这个空间中的某个或某些人的主观意愿或客观努力而改变。

说白了就是,有人聪明,便一定有人傻;有人勤快,便一定有人懒。

顺便说一句,这种“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现象,在某一个个人身上也会有所体现。比如说生活中聪明勤快,工作中愚笨懒惰;抑或工作中聪明勤快,生活中愚笨懒惰。相信这种情况,许多人也会深有感触。

这是题外话,点到为止。这里我们重点聊聊职场中的“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现象。

重点在于,职场中的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是自然匹配的结果,而是一种零和博弈的产物:对方的傻,是由你的聪明造成的;对方的懒,是由你的勤快惯出来的。反之亦然。

所以,“能量零和”现象的另一层解释就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有人变聪明,就一定有人变傻;有人变勤快,就一定有人变懒。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职场也符合这个规律,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聪明或都傻,那么,让谁聪明才是更好的选择呢?

是上司,还是下属?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

相信聪明如你,此时一定脱口而出了:当然是后者!

没错,是这样。职场中真正应该聪明能干的,绝不应该是上司,而是下属。绝不应该是精英,而是普通人。只有这样,团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才是最强的。

遗憾的是,现实总是那么骨感,那么讽刺。在绝大多数职场中,往往最聪明、最能干、最勤快的那批人,是上司,是高管;而下属和基层员工,则是那些最愚笨、最窝囊、最懒惰的人。

这样的团队,会有什么样的效率表现,不用我说你也猜得出来。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越是上司,越是领导,便越容易掉进一个陷阱,亦即“聪明陷阱”或者叫“牛掰陷阱”。他们往往认为,既然是上司,是精英,就必须拿出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素质和表现来,否则就是有辱身份。换言之,上司和领导必须聪明,必须牛掰。这才有面子,像一个上司和领导的样。殊不知这种想法蠢不可及,往往会把上司们置于极其被动、极其尴尬的境地。

讽刺的是,一方面,他们无视“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规律,一味地追求让自己显得更加精明强干,处处要比下属强这样一种客观结果;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下属的无能表现极为光火,不但不停地埋怨、训斥,甚至号称自己为让下属聪明起来耗尽了心力。

没错,他们也许确实费心费力地做了让下属聪明起来的努力,可治标不治本。只要他们继续垄断聪明的权利以及牛掰的荣誉,而不愿把这些权利与荣誉让渡给自己的下属,那么他们的下属便很难真正聪明起来。

所以,根据“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规律,让下属真正聪明勤快起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上司变傻、变懒。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牛力是我的好朋友,在一家销售高档智能家居的公司上班,任职业务部经理。小伙子三十出头,精力过人、口才了得,是一位业务干将。由于业绩突出,进公司一年有余便被老板破格提拔,揽下了业务经理这个肥差。

新官上任,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牛力的敬业精神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在管理方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自不必说,连手下员工的日常业务谈判基本上也由他本人一手包揽,几无他人插手的机会。时间一长,下属员工也便习惯了,一有客户上门,说不过三句话便将客户“甩”给经理,自己则站在一边乐享其成。显然,这时的牛力面临了下属“吃白食”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则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刚开始,牛力还不以为意,甚至有点沾沾自喜,觉得公司的业务(业绩)由自己一力支撑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可久而久之,便有些吃不消了。不但体力上吃不消,心理上也有点吃不消。他有些不高兴,向下属发牢骚:“凭什么我整天累得跟死狗似的,而你们却舒舒服服地拿钱?你们的工资奖金是不是该分我点?”下属则嬉皮笑脸地“奉承”他:“谁让您比我们能干呢!能者多劳嘛!所以您是领导,我们是普通人。遇到您这样的领导是我们的荣幸,您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感恩!”

牛力没脾气,遂找我问计。我跟他说:“这事简单,你只需要学会两个字就行——装傻。”

他表示不解,我详细解释了一番,他才将信将疑地得计而去。

打那天起,牛力开始有意识地往幕后躲,主动将下属员工推向前台。员工们很不适应,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客户“甩”给牛力;客户们也不适应,总会指名请牛力出面,否则免谈。理由很简单,客户也不傻,他们知道牛力手里的谈判筹码要远胜普通员工,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多费道手续和员工纠缠,而不是直接面见经理,一举搞定呢?

特别是关于价格的谈判,由于这个话题敏感度极高,直接和领导谈,显然更容易得到实惠。客户们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乎,牛力只得出面,再次面对客户。只不过这时的牛力与以往不同。以往的他,那可是巧舌如簧、滔滔不绝,恨不得把死人说活、活人说死;而此时的牛力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拙嘴笨舌不说,连许多常识也忘到九霄云外。

面对这样的牛力,客户不理解,员工也很惊诧。可牛力却不为所动,将装傻进行到底。一来二去,客户们也便放弃,将注意力重新转向一线员工;员工们也没脾气,既然失去靠山,一切也就只能靠自己。这样过了两三个月,曾经一度让牛力头痛不已的大问题终于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他终于有了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团队。

当然,这种做法也让他付出了一些代价。由于这个弯子转得太快,有些客户流失了,有些单子没搞定。为这个,牛力没少挨老板骂。好在保住了头上的乌纱帽,又搞定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大问题,所以牛力对接下来的业务进展反而充满信心。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这两点,牛力可是体会颇深。

没过多久,“装傻”这招又帮了牛力另一个大忙。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客户购买了他们店最贵的商品之一——一把价值数万元的电动按摩椅,结果因为一点点小毛病便要求退货并赔偿他的经济和精神损失。这位客户狮子大开口,要求的赔偿金额几乎可以另买一把同等档次的按摩椅。关键在于,这把按摩椅已经卖出去近半年之久,不要说赔偿,即便是退货的要求也绝对太过分了。显然,这是一位难缠的问题客户,其行为有明显的讹诈嫌疑。

下属员工抵挡不住,只能再一次把牛经理请出来面对这位客户。

牛力把客户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倒杯水、递根烟,然后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对方打开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地历数这次“不愉快的购物经历”带给他本人及其家人的困扰,并重申了那个“狮子大开口”的赔偿要求。

等客户絮絮叨叨地数落完,激动的情绪稍显平静之后,牛力不慌不忙地开了腔:“您提到自己和家人受到了精神困扰,能出示这方面的医疗证明吗?”

对方似乎有备而来:“这是一种精神刺激,没必要出示什么医疗证明。难不成还非得气出个好歹来,气成神经病你们才给赔偿?”

牛力道:“您别误会,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从来没经历过这种事,完全没经验。您稍等会儿啊,我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言罢,牛力不等客户做出反应便打开桌上的电脑,开始认真查询“精神损失与赔偿”方面的信息。

一边查,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哦,是这么回事……哎,怎么会这样呢?……”

转眼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客户开始有些不耐烦,不断地催促牛力:“你到底要查多久啊?还得让我等多久?”

牛力答:“您别着急啊!您的事情我们高度重视,一定会严肃对待,绝不能糊弄了事。这不也是为您负责的表现嘛!”

客户一时语塞,只能再等。可是左等右等,牛力始终不给自己一个说法,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这样吧,不用你们赔那么多钱了。你们给我换一把新的按摩椅就行!”

牛力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道:“是这样,您这把按摩椅呢,确实在一年之内我们是免费保修的,可是以旧换新的业务我们暂时还没有开展。毕竟您这把椅子已经用了小半年了,修,完全没问题;换,确实不大可能。”

客户一听便急了眼,又开始絮絮叨叨地数落起来。

牛力道:“这样吧,我们看看情况。如果您的按摩椅故障确实是产品质量问题,我破个例,给您换个新的;可如果这个故障与产品质量无关,我们就只能负责修,而不能换了。您看行吗?”

无奈之下,客户只能同意。

牛力把负责售后服务的员工叫到办公室,当着客户的面给自己讲述产品的维修情况。这位员工开始详细介绍相关产品知识和技术细节,牛力边听边认真地做着笔记,时不时还会拿起产品的说明书逐字逐句地看,看不懂的地方随时提问,一副认真“学习”“研究”的样子。

那位问题客户越发焦虑、着急,可对方认真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又令他无法发作。终于,他耗尽了自己的耐心,缴械投降。接受了“只修不换”的结果。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鏖战,牛力终于拿下了这场艰难的谈判。

这要搁以前,这样的场面势必会勾起牛力强烈的炫技冲动。他会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口才来个总爆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可他越是这么做,便越容易将自己的软肋暴露给对方,给对方留下攻击自己的豁口。所谓“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如今牛力一本正经地装起傻来,客户反而没了脾气,在无聊至极的等待中耗完自己的耐心,最后只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

牛力再一次用装傻的本领渡过一个难关。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许多人往往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沟通,尤其是针对敏感、艰难话题的沟通,应该是“聪明人之间的游戏”。殊不知,当大家都是聪明人的时候,有时沟通的进行反而会更艰难、更残酷。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装傻”,反而是一种真正聪明的行为,会更有利于沟通的进行,更有利于预期结果的达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装傻这种行为会使对方产生轻敌思想,更容易放松警惕,暴露自己的软肋,让你有可乘之机。

不仅如此,装傻还会改变沟通的节奏和主导权,为沟通创造出更多的回旋余地和发挥空间。这样一来,沟通的节奏和主导权便会向装傻的一方倾斜,使其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总之,装傻是一种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的有效沟通手段。尤其是在对方攻势猛烈,让己方难以招架,或者对方对己方的价值取向预期异常明确,所有的攻击方向过于锁定某个特定目标时,这一招的效果格外明显。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装傻的时候态度务必认真,一定要让对方发自内心地认为你的“傻”是真的,而不是装的。否则有可能激怒对方,让局面越发不可收拾,导致“弄巧成拙”的结果。

切实理解和掌握这一沟通技巧,对于那些喜欢在沟通中“炫技”的人具有特别重要、特别现实的意义。

不夸张地说,“炫技”是一个人在沟通中能够体现出的最大毛病,且没有之一。理由很简单:一旦陷入炫技的窠臼,人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沟通的最终目的,变成“为了表现而表现”,“为了炫技而炫技”。这样一来,本来可以轻松达到的目的及顺利结束的沟通,反倒会节外生枝、陡生变故,让唾手可得的结果渐行渐远、充满不确定性。

换言之,炫技最大的命门在于“无事生非”“无法结束”。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由于炫技反而变成新的问题;本来可以见好就收、及时结束,由此锁定胜果,由于炫技反而会拖延时间,让煮熟的鸭子飞掉。

归根结底,对于喜欢炫技的人来说,让自己说个痛快,在人前显显威风,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是第一位的,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则是第二位的。问题在于,两者兼得固然皆大欢喜,可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就是得不偿失了。

因此,炫技的毛病一定要改。如果你想炫技,想获得虚荣心的满足,那么,为沟通圆满收官,在沟通中最终胜出才是真正值得“炫”的技,真正能满足虚荣心的结果。

这才是事物的本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