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四节 说好话与说坏话

字体:16+-

陷阱4:好话当面说,坏话背后说。

在人们的日常沟通中,“说好话”还是“说坏话”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与此同时,“当面说”和“背后说”,其性质与影响也极为不同。

首先,人们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这是人性;其次,人们都喜欢好话“当面说”,都讨厌坏话“背后说”,这也是人性;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是“当面说”还是“背后说”,人们对这些“话”的反应往往与这些“话”是否真实无关,这依然是人性。这就意味着,即便你说的话不真实或不那么真实,可只要是“好话”,只要是“当面说”,被说的人就会很高兴;反过来说,哪怕你说的话是完全真实的,可只要这些话是“坏话”,而且是在“背后”说的,被说的人就会很反感,甚至很愤怒。

以上,是大多数人对人性的看法。是否正确,以及哪里正确、哪里不那么正确暂时放在一边,至少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了解人性,对沟通实在是太重要了。

特别是面对一个极其敏感、极其艰难的沟通话题时,巧妙地利用人们对“好话”与“坏话”的心理反应规律,往往能收到奇效。

显然,越是敏感与艰难的话题,越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坏话”。尽管你可以把这些话说得很委婉,可只要这个话题的本质不变,你的话给对方造成的心理冲击基本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因为这样便隐而不发,甚至一忍再忍也并非上策。相反,这样做会让你心中淤积的不满和怨气越发膨胀,当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喷薄而出时,其后果更加难以收拾。所以,有些话甭管多难听,甭管会引发对方何种程度的警惕和反感,该说也还是要说,而且越早说越有利。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也完全在意料之中:即便对方很不高兴,可碍于你的面子,依然会皮笑肉不笑地敷衍你一下,给你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答复。

你可以轻易地想象出来对方接下来会怎么做。没错,不出意料的话,对方会将你们达到的“沟通成果”抛到一边,完全不以为意,照样我行我素,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对于这种情况,你能做出的反应也无非是以下几种:

其一,义愤填膺地找对方理论。

其二,再忍耐一段时间,期待对方良心发现,改弦更张。

其三,彻底放弃,任由对方继续任性,不再纠结此事。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结果也很好预期:无非是又一场“大战”,双方彻底撕破脸,从此开始互相针对,陷入长期“冷战”局面。

第二种情况的结果也不难猜测:无论你忍耐多长时间,对方也不可能良心发现、改弦更张。因为从一开始,你就已经得罪了他。他没和你撕破脸,仅仅是给你面子而已。你还想“得寸进尺”地给他提更多的要求,那也实在是太不识趣了。

显然,第三种情况尽管看似无奈,却似乎是相对而言最好的办法:你也省心,对方也省事。无非是你“内化(内部化解)”了自己心中的郁闷和痛苦而已。对方则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以上三种情况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止没能解决,有些问题反而更加表面化、更加恶化,甚至还制造出许多新问题。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让问题得到一个大体圆满的解决呢?

当然有,而且操作非常简单。

你可以这样做:当你坦率地当着对方的面端出那个敏感话题,而且只得到一个敷衍的结果之后,你不妨暂且隐而不发,不要贸然找对方理论。当然,也无须忍耐和放弃,只需做几回下面这个小动作即可:背着对方说一些对方的好话,而且务必让这些话传到对方的耳朵里去。

如此反复几次,必能收到奇效。

总结一下。这一招可以用十个字来形容: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

没错,“坏话”这东西最好不说,可如果必须说的话,要尽可能地当面说;反之,“好话”这东西可以尽量说,但“背后说”比“当面说”的效果更好。

理由很简单:当面说的好话,尽管也非常悦耳,令人心情愉快,却容易触发人们的警惕之心(让人觉得不大真诚或别有用心)——这个人很明显在讨好我,他有什么目的?对我有什么所求?反之,背后说的好话则有完全相反的效果——看来这个人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尊敬我,真让人高兴!

坏话也一样。当面说的坏话,尽管不悦耳,可起码真诚——这个人敢当着我的面说这些话,至少没有什么鬼心眼、坏心思。反之,背后说坏话则有完全相反的效果:这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机不少,人品不好,今后要格外小心!

遗憾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往往是相反的,大多数人都是“坏话背后说”“好话当面说”,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反人性的,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让局面更加糟糕。有趣的是,这种反人性的做法又在某种意义上合乎人性:正因为知道对方不喜欢听坏话,所以才“背后说”,以此避免给对方造成直接的伤害;同理,正因为知道对方喜欢听好话,所以才“当面说”,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取悦对方——看见了吧?其实大家都是好心,都想让事情更圆满一点,可偏偏人算不如天算,最后的结果让彼此都不满意。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母亲姓刘,是一个退休教师,被一家私营儿童课外辅导机构聘用,在那家机构给学龄前儿童教授数学课。

这个刘老太太脾气极倔,是那种特别喜欢较真、嘴上不饶人的人。也许是长年执掌教鞭落下的职业病,她凡事都要讲死理,且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地说服乃至教育他人。换言之,就是好为人师,无论如何都要占上风,不能落下风。哪怕去菜市场买菜,但凡觉得某个商家缺斤少两或价格不公,也要和人家理论上个把钟头,直到对方认输赔罪方才罢手。

可在那家新入职的培训机构里,向来争强好胜的刘老太太却遇到一个“硬茬儿”,闹了不小的矛盾。

那家培训机构有两层楼。一楼是学文化课的班,也就是刘老太的工作场所;二楼是教民族舞的班,老师姓张,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

张老师虽然专业功底过硬,可由于没怎么念过书,性格也比较粗野、彪悍,生活中也是那种典型的不拘小节的人。

这下刘老太太可算遇到对手了,在新岗位上没干多长时间,便和楼上的张老师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张老师的班里有十几个学生,有男有女。这些孩子正是淘气的年龄,精力旺盛,片刻不得安生。练习舞蹈的时候动作都很大,搞出许多声响;中间休息时也消停不下来,更是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打打闹闹、大呼小叫,直搞得楼下的刘老太心神不宁,无法安心教书。家长们的意见也很大,怕在这种嘈杂的环境里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受影响,时不常地给刘老太提意见,甚至威胁要退学。

为了这个事儿,刘老太可没少费心,不止一次地找老板理论。而那家机构的老板也是个老实人,或者说老好人,总是不能替刘老太彻底解决问题。每次去找张老师沟通,都会被对方以各种借口顶回来。比如说:“舞蹈课的性质就是这样,就是得动手动脚,没法改变,除非取消这门课程。”

对老板来说,舞蹈课的收费标准远高于文化课,当然不可能取消。再加上成本问题和房屋结构的限制(舞蹈训练室需要更大的单一空间),调换楼层的可能性也不大。于是老板只能以“尽量注意一点”“大家彼此多体谅、多包容一点”之类不痛不痒的话,在两个人之间和稀泥。

这可难坏了刘老太。一方面,她要继续忍受各种噪声为孩子们上课;另一方面,她还得不断想出种种借口安抚那些不满的家长。可谓夹缝中求生存,受尽了憋屈的苦。好在刘老太的业务功底过硬,其几十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深受家长肯定,所以也能勉强维持住局面。

其实,刘老太本人也没少找张老师沟通,而且每次态度也算诚恳,只是希望对方能尽量约束孩子们的行为。尽量动静小一点,声音轻一些。

张老师的反应则略显敷衍。要不就是老生常谈,反复强调“舞蹈课”的特殊性质;要不就是随便承诺一下,却见不到任何实际行动。

这下可惹恼了刘老太,前前后后和张老师吵了几架,把两个人的关系弄得格外紧张。以至于有时在工作单位碰面,彼此之间连招呼都懒得打。

不过,刘老太毕竟是高级知识分子,是教育工作者,确实有她的过人之处。

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之后,刘老太觉得这种状态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必须得有一个了结。于是,她决定变招,换一种方式应对张老师。

从此,她既不再找张老师的麻烦,也不再去老板那里“反映问题”“表达不满”,而是逢人便夸张老师业务能力强,孩子教得好。

为了证明自己的真诚,她还特别去调查了一下张老师的背景,把对方曾经在哪儿受过培训、参加过什么比赛、得过什么奖以及麾下门生曾经有过什么“辉煌战绩”之类的信息搞得一清二楚。这些信息的细致程度甚至超过了学校的对外宣传资料。有些细节连张老师本人都已记忆模糊,而刘老太却能如数家珍般脱口而出。

重点在于,刘老太在私下里散播这些信息时,并没有表现得很刻意,而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时不常地透露一点出去。所以刚开始,张老师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当她慢慢意识到的时候,事情就有了奇妙的变化,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

首先,二人的关系逐渐有了改善,开始偶尔点头打招呼;不久,两个人便可以多聊一些时间,氛围也有了一点热度;到最后,两位女士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忘年交”,可谓无话不谈、形同莫逆。而所有这些变化,只发生在区区一两个月之间。

事情到了这种程度,便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她们之间的那个矛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且张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还颇有些戏剧性。

原来,张老师的那个舞蹈班,曾经也有不少家长提意见。因为练习跳舞有时需要孩子们打赤脚,而秋冬季节地板非常凉,光脚踩在上面的孩子容易感冒发烧。再者,跳舞时摔着碰着也是常事,坚硬冰冷的地板也没少在孩子们身上留下斑斑瘀青。为此,张老师也没少找老板沟通,希望公司能给舞蹈教室铺上地毯,可后者却以资金不足为由屡屡拒绝。无奈之下,她只好从“要练舞,须吃苦”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讲当年自己的历史,亦即当初的自己是如何从恶劣环境中磨炼成才的经过,去给家长们洗脑,居然也回回都能顺利蒙混过关。

可自从和刘老太改善关系之后,张老师却痛下决心,务必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于是,她暗自怂恿家长们去老板办公室抗议,威胁对方如果不买地毯就要退学退款,或者赔偿医疗费。

这下老板没了辙儿,只能乖乖就范。

喜不自胜的张老师买回了一批厚厚的地毯,不但消除了自身的烦恼,也顺带了结了刘老太的一个心结:孩子们跳舞或追跑打闹时那恼人的动静和噪声。

当然,既然双方关系缓和,让孩子们适当注意、收敛自己的行为举动也便不是问题。总之,刘老太与张老师之间的矛盾,最后算是顺利搞定、功德圆满。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证明了“坏话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在职场沟通中的效用。

首先,有问题不说不行。忍耐未必高明。恰恰相反,负面情绪积累太多,一旦按捺不住爆发出来,结果反而会更难收拾。

其次,“坏话背后说”不行,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就拿刘老太来说,尽管向老板反映问题并无任何不妥,可在张老师看来,这个行为却是典型的“告黑状”,非常不仗义。于是被激怒的张老师产生了逆反心理,非但不予改正,反而越发变本加厉,以“恶心”告状的人,也就是刘老太。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反之,如果刘老太能在向老板反映问题之前,主动找张老师沟通,那么即便结果依然不那么理想,甚至会与对方发生一些争执,效果也会好得多:一方面,二人之间捅破了窗户纸,知道了彼此的关切所在;另一方面,所谓“不打不成交”,正因为“打”过,正因为闹过不愉快,所以也便为他日“成交”埋下了伏笔,留下了空间,聚积了潜在的动机和能量。

是为“坏话当面说”。

最后,在此基础上停住“坏话”的释放,转而说对方好话。重点是,在对方不在场的情况下说,这样就能一举增加可信度与好感度,令“说好话”的对象深受触动乃至颇为感动,一切不快也便烟消云散,一切善缘也便水到渠成了。

亦即“好话背后说”。

这才是正确的职场沟通之道。

不只是职场,其他生活场景中也可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