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五节 “坏话”不坏

字体:16+-

陷阱5:背地里说坏话的一定是“坏人”,至少人品有问题。

说到“好话”与“坏话”,还有一个话题很重要,需要特别强调一下。

一般来说,坏话,尤其是“背地里的坏话”,是很容易传到“本主儿”,也就是“当事人”的耳朵里的。这个东西很神奇,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往往好话传递的速度很慢,而坏话,就跟长了腿一样,传递的速度特别快。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人性使然,没有办法更改。

所以,还有一句古话提醒我们: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既然“背地里说的坏话会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是一个大概率事件,那我们就要尽量自律,别让这种事情发生。省得到时候和当事人之间闹不愉快,破坏了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要知道,人性这个东西是不可预测的。谁知道你特别信任、无话不说的那个人哪天会不会背叛你、出卖你。也许你信任的那个人是个两面押注的“墙头草”,会在你与当事人之间悄悄地“来回传递信息”;或者他压根儿就是一个管不住自己嘴的主儿,本来并不想泄露你的秘密,却总是在无形中将你的秘密告知天下,让你措手不及。

更何况“隔墙有耳”,即便说话的人并不想泄露秘密,可是你们说的话也许就被哪个耳朵长的人听了去,然后迅速传递到“本主儿”的耳朵里。

这些可能性都是有的,所以为了杜绝这些隐患,“管住自己的嘴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不过,“人非圣贤”,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如果你不小心说了某个人的坏话,应该如何做才能挽回局面呢?

找当事人当面道歉?

不灵。人家会认为你是“虚情假意”,不会领情的。

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背地里的坏话”闯下的祸,只能用“背地里的好话”去解决。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详细解释过,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重点谈一谈受到“背地里的坏话”严重侵扰乃至伤害的当事人,应该怎么正确看待这个事儿。

坦白说,那些被自己信任的亲友、同事在背地里说了坏话的人,是值得理解、值得同情的。

是个神智正常的人,基本上都不太能接受这种事。一旦遇到这种事,绝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挫败感、受伤感。重点在于,一旦发生这种事,“说”与“被说”的人之间几乎无法将亲密关系继续下去。哪怕仅仅发生一次,也会给两个人的关系投下巨大的阴影,有些阴影甚至会带一辈子。

遗憾的是,“背地里说坏话”这种事,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当中又异常容易发生,几乎没有人可以逃脱这样的遭遇。无论是作为“说”的一方,还是作为“被说”的一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种事,被其所扰、受其所累,总想去解决它、化解它,却又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无法从重重困扰中挣脱出来。

所以,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理解它、接受它,与它好好相处。

其实,只要我们好好想一想,所谓的“坏话”往往并不那么“坏”。一旦想开了,便能瞬间海阔天空。

理由很简单:“坏话”不代表对方真的否定了你,只代表一个小小的发泄。勺子还会碰锅沿呢,人和人之间又怎能没有摩擦?有摩擦不要紧,发泄也很正常,这并不代表背叛,更不代表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质变”,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不信你就换位思考一下,你本人肯定也没少说别人的坏话,可是当你说这种话的时候,是否真的发自内心地彻底否定了对方,并已经做好了和对方“绝交”的心理准备?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是这样,既然事已至此,你又何必要将这些话背着对方说?那不是有病吗?

打个比方,你肯定说过父母的坏话,你的父母也肯定说过你的坏话,但是知道这个事实,是否会从根本上影响你们的亲子感情或亲子关系?

又或者,你肯定没少说老公或老婆的坏话,而你的老公或老婆说过的那些关于你的坏话,弄不好会更多、更夸张。这是否从根本上动摇了你们的夫妻关系,让你动过离婚的念头?

所以说,如果你清楚地知道,当你在背地里说某人坏话的时候,你与那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你对那个人的根本看法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那么请你一定要相信,如果某个人在背地里说你的坏话,他对你的看法和感受也是这样的。

没错,你们之间之所以会互相说对方坏话,确实是因为彼此之间有不满、有矛盾,需要通过“说坏话”的方式来发泄一下、平衡一下。可这并不意味着你们之间的关系不牢靠,或者某个人的人性有问题,你看错了他,从今往后与他打交道的时候,需要多长一个心眼。如果你习惯于这么想问题,你将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地狱”,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可能存在你能真正处得来的朋友和真正信得过的亲人。

不过,有一个东西确实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你的感受和心情。

原因在于,这些坏话是在“背地里说”的,而且刚好又让你知道了,这种状态本身最伤人。殊不知,对方背着你说,恰恰是因为在乎你(在乎你这个人,也在乎你的感受),所以不想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就完全能够泰然处之了。当然,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那么下一次轮到你说别人坏话的时候(假设你并不想改变自己与对方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当着对方的面说,而在背后要尽量少说或不说。毕竟隔墙有耳,人心隔肚皮。万一这些话传到对方耳朵里去,可就有你受的了。那个时候,百口莫辩将是小痛,彻底失去朋友才是大伤。

总之,好话与坏话非同小可,它们与人性密切相关,需要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认真对待,慎重行事。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十几年前,当我还在一家公司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时候,手底下曾经有一位得力干将,一个业务经理。小伙子姓贾,二十出头。工作起来非常有**,也很有主见、很有办法,进公司不到两年,便被破格提拔,从一介普通业务员,一举升任部门经理。

他的破格录用是我一手促成的,因此他对我也心存感激,视我为伯乐,平时对我言听计从,表现得非常顺从。在公司同人的眼里,这几乎就是一种“亲信”的状态。我也自认在平时的相处中确实做到了对他坦诚相待、肝胆相照的程度。

可是有一天,业务部的一个女孩子悄悄跑到我的办公室,告诉了我一个秘密:小贾在办公室里经常说我的坏话!

因为他是经理,是顶头上司,下属员工不愿轻易得罪,因此没人敢把这个事儿告诉我。可没想到他越发变本加厉,依然不停地说我的坏话,而且有时候的用词还相当难听。结果这个女孩子实在忍不了了,决定把这个事儿悄悄地告诉我,前提是千万替她保密。

我答应了她,然后好奇地问道:“这件事你本来没必要告诉我的,为什么要捅破这层窗户纸?”

她答:“我觉得贾经理这么做挺不地道的。明摆着您是他的伯乐,是恩人,没有您他就不可能这么快当上经理。怎么能过河拆桥呢?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哦,原来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我对她表示了谢意。

几天后,我找了个机会把小贾请到我的办公室,准备和他好好聊聊。

我开门见山,把他在办公室说我坏话的事情直接端了出来。

他分外尴尬,也颇为紧张,憋红了脸,低着头不吭声。

我笑了一下,和气地道:“你别着急,我真的不生气,没开玩笑。相反,我还要向你道歉呢!”

他愣了一下,抬起头看着我,不知我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我耐心地解释:“是这样的,你之所以会在背后念叨我、埋怨我,肯定是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咱俩相处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可能我说的一些话或做的一些事让你感到为难、难堪或者不满,但毕竟我是公司领导,你不好意思当着我的面儿说。可完全不说吧,这心里又憋得慌,于是只好背着我说,在自己信任的同事面前说。这很正常,对我有意见,不代表对我有成见,更不代表你不想要我这个朋友、这个上司了。这是两码事,我完全能弄明白。说出来不怕你不信,我背地里也没少说你的坏话,可是至少在我心里,当我说你坏话的时候,咱俩的关系一点都没变。所以我相信你也一样,无论你在私底下说了我什么,在你心中我的位置不可能有什么变化。你说对吗?”

小贾眼睛泛光,用力地点了点头:“没错没错,是这样。我也是这么想的,但不知该怎么组织语言。还是您厉害,把这个事儿总结得这么好。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

我却绷起了脸,严肃地道:“这不是重点,下面的话才是。坦白说,虽然你没什么恶意,却犯了一个错误。你忘了‘隔墙有耳’这码事。你说的话会通过别人的耳朵和嘴巴,传到我的耳朵里。因为是我,所以你不用担心。可这要是换了别人,那十有八九你就会狠狠地得罪人家。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教给你一个办法。”

小贾忙问:“什么办法?”

我答:“这样,今后,甭管你对谁有意见,有看法,别说是你的上司、同事,哪怕是你的下属员工,如果你不想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当面说出来,那就干脆别说,尤其是别在人家背后说。你不妨这样做——在一张白纸上写下那个人的名字,然后拿钢笔狠狠地戳,胡乱涂写,一直到那个名字彻底被遮掩,完全看不见为止。如果觉得还不够解气,就把这个动作再重复几遍。总之,心里郁闷,别憋着,发泄出来;可是发泄归发泄,千万别让人看出来。这事儿得偷偷地做,神不知鬼不觉才行。否则,如果哪一天让人看到你拿着钢笔戳别人的名字,然后再把这个事儿传到那个人的耳朵里,你可就死定了!”

小贾乐了:“哪儿能啊!我可没那么傻。”

我也乐了:“那可没准儿,如果你不傻,怎么会让我请到办公室来?”

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红着脸不说话了。

打那儿以后,我俩的关系非但没疏远,反而更亲近了。一直到今天,我们彼此都已经换了好几家单位,甚至好几个职业,却一直保留着对方的QQ和微信。

所以说,误会不可怕,可怕的是“坐实”误会。不想办法消解,误会就有可能被坐实。切实理解“背后的坏话”真实的属性,绝对有利于我们消解或至少减轻误会,让“友谊的小船”不至于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