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六节 勿以敌意换敌意

字体:16+-

陷阱6:职场中总有坏人想害我。

媳妇去了一家新公司,由于作风泼辣、雷厉风行,在很短的时间内既做出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有一天,她问我:“我们赵总(她的一位女上司)最近似乎老是挑我的刺儿,是不是因为我的表现太突出,让她对我起了戒心?”

我回答她:“千万不要这么想。你刚去没两天,她还不可能对你形成自己的立场,充其量是有一个初步印象而已。”

她问:“那是不是她对我的初步印象不太好?”

我答:“这个问题不重要。无论她对你的第一印象好或不好,都不至于让她在对你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就形成一个固定的立场。一方面,你们赵总是几十年的老江湖,懂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道理,不可能那么轻易就给一个下属下结论;另一方面,她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除非你主动招惹她,否则她也没空对你形成一个特殊的立场。

“总之,你现在与其整天为这件没影的事情烦恼,还不如去做一件更有建设性、更靠谱的事情。那就是主动出击,用自己的作为去影响赵总形成一个对你有利的立场。也就是说,赵总怎么看你,决定权不在她那儿,而在你这儿。只要你愿意,你想让她对你形成什么样的立场,她就会对你形成什么样的立场。

“这就叫‘操之在我’:与其为自己无法掌控的东西着慌,不如用自己可以掌握的东西发力。这样一来,你心里就有底了,就不会怕,不会疑神疑鬼了。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对方真的对你起了戒心,形成了初步的立场也没有关系,你也要用同样的态度和办法去应对。原因很简单,既然对方已经对你有了敌意,那么以敌对敌、以怨报怨只能进一步加深这种敌意,相反,只有以友对敌、以德报怨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弱对方对你的敌意。因为中国人最典型的国民性之一就是‘吃软不吃硬’,你硬,他会比你更硬;你软,他会比你更软。记住这一点,你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候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媳妇眨了眨眼睛,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没关系,不要心急,慢慢来。有些事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慢慢体会,才能真正吃透。”

她遇到的问题非常典型,也非常普通,每个职场中人都会碰到,不过是否能处理得好,对一个人的职场生涯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必须明白两个要点:

第一,勿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小题大做、大惊小怪。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似乎都是冲着自己来的,都对自己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殊不知自己在别人的心中未必有那么重要,因为在别人的世界里,要面对的人和事有很多,人家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天天琢磨你的事。

这就是所谓的“疑心生暗鬼”。完全是自作多情,自找麻烦。

第二,勿以敌意换敌意。

明白“疑心生暗鬼”现象的基本逻辑很重要。它能让我们正确地理解所谓“敌意”和“敌人”的问题。一般来说,“敌人”这个东西,既是一个假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本来人家没有把你当敌人,可是如果你先把对方当敌人,处处对对方充满敌意,那么这种感觉会迅速被对方捕捉到,从而让对方也对你产生敌意,把你当成真正的敌人。

可见,所谓的“敌人”,大多是自己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那种“为什么周围总有人想害我”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你自己给自己挖的坑,自己给自己设的陷阱。

因此,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对你心怀敌意,最好先不要急着找对方算账,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也许恰恰是因为你自己首先发难,对对方产生了敌意,才会引来对方对你的敌意。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导致你对对方产生敌意的起因,也许仅仅是一个误会,比如说对方的某句话或某个行为让你不爽,使你认为对方是故意针对你,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因为对方根本没有针对你的意愿,甚至没有这样做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误会往往是敌意的源泉,但误会引发的连锁效应往往成本巨大且后果严重:或者大家打来打去最后真的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或者大家打来打去最后才发现是误会一场,而所有的付出和失去都已无法挽回,令彼此都痛悔不已。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和浪费。所以说,无论是职场之路,还是人生之路,消除误会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做到这一点也异常简单,那就是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按照自己的处事原则任意解读别人的言行举止。

不过,必须承认,没有误会的敌意也有可能存在(亦即在一大堆假想敌中,确实有可能存在真正的敌人)。可即便如此,尽可能地消除误会也有极大的好处:

第一,这样做可以使你拨开重重迷雾,锁住真正的敌人。你可以以逸待劳,将自己所有的子弹留给那个人,最大限度地提升你在真正的战争中获胜的概率。

第二,这样做可以使你化敌为友,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同盟军(或至少降低对方组建同盟军的机会)。这样一来,你将大大地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增加自己的胜算。

第三,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主动选择和你握手言和或至少不敢再继续与你为敌。也就是说,你有很大的可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常言道,职场如战场。战场制胜的法宝在于“讲政治”。而所谓“政治”,就是让支持自己的人变得多多的,反对自己的人变得少少的。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必将在任何战场无往而不胜。

沟通也一样。不夸张地说,会做人、朋友多的人,就算偶尔撒个小谎,大多数人也会选择相信他;反过来说,不会做人、朋友少的人,就算偶尔说了真话,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不信他。

还有更夸张的。会做人、朋友多的人,就算偶尔做了错事,而且本人也承认这个事儿是自己做的,大多数人也不会相信,会认为他是“忍辱负重”,说了违心话;反过来说,不会做人、朋友少的人,就算某个错事不是他做的,而且他也说了真话,大多数人也不会相信,反而会固执地认为那件事就是他做的,他在这个事儿上撒了谎。

可见,“会做人”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力量,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因果,均源于自己。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做错事、说假话是做人的大忌,绝不可轻易如此。否则,你终将用完乃至透支别人对你的信任,将自己费尽苦心建立起的好人品、好口碑亲手毁掉。

这也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常识,无须赘言。

总之,勿以敌意换敌意,得饶人处且饶人。为自己多争友、少树敌,既是会做人的表现,也是职场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刘明是我的高中同学,在我赴日留学“蹉跎”掉的那八年时间里,他在国内职场摸爬滚打,磨炼出一身好本领,成为许多老板争相抢夺的优质管理人才。后来,不甘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的他决定自己创业,和媳妇联手建了一家“夫妻店”——一家贸易公司。小两口起早贪黑辛勤地劳作,让这家“夫妻店”很快便步入了正轨。

这时,刘明感到仅凭夫妻两人和有限的几个人手很难将公司维持下去,于是决定招兵买马,扩大公司规模。这个决定本身媳妇没意见,可在具体的人选问题上,两个人之间却发生了尖锐的争执。

刘明看上的第一个人选名字叫任强,是他在离职单干前工作过的那家公司里的同事,也是他曾经最得力的工作助手。刘明非常欣赏这个人,无论如何要将他招至麾下,而媳妇却打死也不同意,威胁刘明只要任强进来,她就撂挑子,两人干脆散伙算了!

那么,为什么刘明媳妇对任强有这么大的成见呢?

事情还得从刘明辞职那件事说起。

话说自打刘明动了辞职单干的念头之后,跟老板沟通了好几次,可老板就是不同意。为了让自己能全身而退,刘明特意向老板推荐了一个业内高手顶替他的职位,并尽职尽责地将自己的工作跟此人做了妥善的交接,希望老板能接受他的诚意,允许他离职。但老板依然强硬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一次又一次地退回了刘明的辞职申请,让刘明异常为难。照理,通过劳动诉讼的渠道,刘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毕竟他与老板有着几年的交情,不想诉诸法律,做这么绝情的事情。

左思右想、万般无奈之下,刘明只好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以老家有急事为名,向老板请了一个月的假。他认为如果自己这样做,就能多多少少争取一点时间,让事情能有一个转圜的余地。

在离开公司之前,刘明利用手中的职权偷偷地为自己办好了离职手续,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任强一个人,而且,为了将来联系方便,他将自己新的手机号和QQ号也告诉了任强。

没承想,天有不测风云,事情最终还是败露了。老板大为光火,发誓要严惩刘明。他从任强那里问出了刘明的联系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质问甚至骚扰刘明,两人的关系算是彻底破裂了。

刘明媳妇非常生气,她认为任强是一个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的小人,将一腔怒火都倾泻在任强身上。可刘明却不以为然,他觉得任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有意出卖自己。毕竟任强也是携家带口的人,不能轻易地丢掉自己的工作,更何况在整个事件中,任强始终都与刘明保持着联系,将事情的原委经过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这就足以证明任强的人品,而他看重的也恰恰就是这样的人品。

为了说服媳妇,刘明给她讲了一个曹操的故事:

话说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远逊于袁绍的军事实力,打败了这个最强劲的对手,一统北方的江山,为建立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渡战役结束后,曹军从袁绍大营中搜出了许多书简,而那些书简的内容,居然是曹军内部一些文武官员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向袁绍示好的通敌书!曹操手下的将领们愤怒了,纷纷要求严惩这些临阵投敌的叛贼,将他们枭首示众,以儆效尤!可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兵力远逊于袁绍,打赢战争的概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为自己找一个下家,谋一条生路实在是人之常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于是,曹操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当着所有文武百官的面,他命人将这些通敌书简付之一炬!也就是说,他甚至没兴趣了解到底都是哪些人通了敌,就将这些至关重要的证据当众销毁了。这个举动带给所有在场的人极大的震撼。当然,最受震撼的还是那些私底下写了通敌书的人。他们对曹操的义举感激涕零,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动半点非分之想,一心一意地辅佐曹操,为魏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

讲完了这个故事,刘明反问他的媳妇:“你对任强有意见我能理解,可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处于他当时的立场,一面是等着我拿薪水回家过日子的老婆孩子,一面是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我应该顾哪头呢?”

媳妇似乎受到触动,不说话了。当然,也不再反对老公的决定。

刘明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也很具有说服力,相信能给我们大家也带来一些触动。

可见,如果你是一个想做大事的人,胸襟就一定要开阔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让自己的朋友变得多多的,敌人变得少少的。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天底下就没有你解决不了的事。